Page 148 - 民国开化县志(点校本)
P. 148
·148· 卷七 建 置 志
兴之,为之相其形势,定其规模,别建于县之东南起凤门,学得赖之,科第之盛遂甲于他
邑。此诚规制之善,可以垂之久而无弊者。厥后改置钟山之侧,与县城相去里许,其山川
之形胜,栋宇之壮丽,非不焕然可观,然而邑中之子弟常多于郊外往来趋谒,殊苦其难,
而作教于兹土者,往往寓居国门之内,不得朝夕从事,以尽其典守士人之于学也。盖有日
疏日远之势焉,此所以不逾时而鞠为茂草也。夫学校为礼义相先之地,使荒寒历落野田零
露之间,肃衣冠而拜跪,非特不可尊体统,重观瞻,而目击凄凉之况,即士气亦为之不振
矣。天下事好为纷更,轻议变置而不斟酌其尽善者,其弊必至于此。乃知前此之阨于水火
者,所以预开起凤门之创建,而今此之日就颓坏者,亦将以重复起凤门之故址也。夫亦有
数存其间欤,而特以费用甚繁,成功不易,数年来持筹以计、束手而退者,不知其几矣。
至今日而得观其成,复其旧,与前明程令之规画如合辙焉,岂非地运之兴终属之此也耶!
创始于康熙六十一年壬寅之三月,落成于雍正元年癸卯之九月。倡其议者则有教职查谨、
陈昕烈,而董其事者则故贡生詹奎元捐赀于始,而其子锡武等继之于后也。列奎元于贤祀,
以著其重道之意宜矣,虽然尊圣人而崇其庙制,此特其外耳。若夫身体圣人之行,而必存
圣人之志,是在主教者有以清其源于上,而崇教者有以尽其修于己,则虽一邑之小而人才
挺生,可以大行圣道于天下,庶几于开化之名为能尽其实也欤。岁雍正元年十一月勒石。
乾隆十七年,知县吴煌,教谕蔡朱汉,训导周学山重修。五十二年,知县
杜鸿儒,教谕胡元凯,训导邵溥,均重修屋宇。
嘉庆十七年,训导孙熊,邑绅徐开镇、刘志修、詹世渭、詹世翰重修殿宇
及尊经阁。二十五年,教谕王均、邑绅詹世沆、汪元瑜重修文昌阁。
道光二年,合邑士绅建造训导署。地基不敷,由附生程树楷、程光益捐出
基地一片,东西十九弓五分,南北三弓;又捐北墙余地一片。
十七年,教谕胡思聪,训导叶之藩,附生汪元魁重修崇圣祠。
十四年,知县宛名震,教谕蔡梁,训导叶之藩,邑人吴文焕、刘应杰捐修
大成殿及明伦堂。
二十八年,训导汪世钤,士绅吾棨、刘应炽捐修训导署。
三十年,知县傅煊,教谕仲镜、郑凤锵,训导汪世钤,邑绅方焕琳、汪凤
池重修屋宇。
同治五年,训导王赓华、士绅唐毓秀捐修训导署。
光绪五年,教谕蒋照,训导朱镜仁,士绅杜逢源、程凤昌、徐炳瑢、魏清
荣、陈雨时、江东翰、徐玉森、张夑、杨万枝、张榜魁、叶绍璟、杨宝鋆、詹
大志、吾辉、汪嗣鳌等,捐募经费,将学宫及教谕、训导两署,均加修理;又
附生郭晓春及弟捐助基地五分零,以扩充训导署。
二十一年,教谕陈诗倡率士绅重建明伦堂。
按:以上历代学宫迁徙及修理情形,均摘录康熙《衢州府志》及雍正、乾隆、光绪《开
化县志》。其专司洒扫常川守学者,则立有洒扫职租谷,以供岁用。自雍正时教谕查谨创置
以来,至光绪时教谕邵葆、训导郑士抡,又劝捐以益之,共置田六十二亩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