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1 - 民国开化县志(点校本)
P. 151
《开化县志稿(民国 38 年)》 ·151·
耸岑楼,旁作幽窗疏阁,计椽六十有奇,缭垣周密,诚藏修息游之善地也。又捐田三十亩
有零为膏火资。善哉!戴子其成先德孝也,公同志义也,庶几有道之士欤!考邑前志,有
汪公讳浤者,为东莱先生高弟,晦庵先生过而器重之,后举进士,官武翼大夫,晚年退老
包山,立包山书院。宝庆间,赐立山长,以课多士。戴子之举,差堪踵武。宅有巨桂,高
可六七仞,色赤于丹,为阖邑桂魁,其地灵所钟与?余颜其额曰天香书院,为多士先声之
祝,此物此志也。
按:是记所引汪浤事实,与张宗元《包山书院记》不符,姑仍原文录入。
吕懋荣重建《天香书院记》 山川灵异之气凝聚而发为人文,而其脉络之委输,
气势之磅礴必错综以见其奇,此事理所必然者也。开化地当新安东南,宋庆元间始立书院
于包山之阳,盖邑人汪浤承晦庵、东莱两贤之绪,归而聚徒讲学。于是,邹补之、吾衍诸
人,英才辈出,饶有新安学者之风。逮我朝乾隆初,邑人戴世伟捐西山别业为书院,知县
李书升名之曰天香。百余年来,迭有兴替,岁久倾圮。咸丰丁巳,司铎郑君仍旧规而重葺
之。太平天国之役,幸而未毁。癸酉秋,万载汤君肇熙以忧去官,邑人留之奉为山长,而
余由分水移权邑篆,乃与汤君悉心条画,筹备经费,厘正规条,经营逾年。而余奉檄受代,
乃进诸生而告之曰:制义取士,相沿逾五百年,海内之士类无不求工于制义者。师工之所
教,子弟之所习,惟此焉而已。若建立书院之意,固非仅求工于制义已也。潜修笃行之儒,
出则为用于天下,处则教授于乡里,因其天性之自然,而约之于义理之正,渐渍浸润,藏
修游息。由是而为制义虑无不工者,由是而应科目虑无不售者。本末具而体用赅,教泽所
贻,且历久而不敝也。王道易易,其化起于一乡,所关非浅鲜也。开化之有书院,距今且
七百余年,其间掇巍科、跻月无仕者何限,而卓卓在人耳目,曾不数十人。此其故,盖有
可深思者。方乾嘉时,戴简恪公秉颖绝之资,务困勉之学,勤恳朴素,贵而不骄,海内学
者迄今犹想见其风采,当其初固犹是肄业之诸生也。吾愿邑之人士,远师汪浤,近法简恪,
寻其所以通经致用之道,躬行实践,以底于成。庶几经济文章与新安近相辉映,而山川灵
异之气,且积久而大发其奇也。因书之石,以谂后之有心世教者。同治十三年岁次甲戌秋
九月。
钟峰书院 在城北望极门外,即雍正前学宫旧址。嘉庆间,邑人宋思襄倡
捐建造。岁久失修,光绪八年,大堂倾圮。十年,邑人杜逢昌亲督匠工,输赀
修造。同治十年,教谕任官燮、训导王于谟,派董集捐增造魁星阁,有碑立院
中。
崇化书院 在县北十二都包山之麓。嘉庆十九年,崇化合乡捐赀创建,与
包山书院并列。咸丰十一年,毁于火。里人以址隘,迁包山之阳汪山下。同治
二年,仍合乡捐赀,为屋十三楹。
潘树棠《重建崇化书院记》 书院始于唐,兴于宋,盛于元、明,越至我朝,振
起文教,遍及乡闾,蔚乎盛矣。开阳故多文士。宋时,崇化乡有包山书院。嘉庆庚辰,别
置院为崇化,以乡名也。咸丰辛酉寇毁。同治三年,复移建包山之阳,而名仍其旧。敦本
也。筑基高厚,轩敞闳肆,拥凤麓,对麟峰,控原环河,讽诵其间,意致远矣。有塾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