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3 - 民国开化县志(点校本)
P. 163
《开化县志稿(民国 38 年)》 ·163·
丹林寺 在县西二十都。
圆通寺 在县西二十一都,丁山。
东皋寺 在县南石门乡。宋咸淳九年,僧善思建。今废。
招福寺 在县东三都。宋端拱二年建。赵抃尝寓居于萃清阁。皇佑间,赵
抃题壁于真如轩。郡主李处励命五邑各献寺图,以此寺为最。棠陵方豪读书其
中,匾其处曰“逋吏巢”。今废。
临河院 在县东五都。宋熙宁三年赐额。康熙间,九十老僧从凡,偕其徒
依然,建造临河后院。
洪田院 在县北八都。唐武德间建。明永乐七年,僧如宝重建。清乾隆间
毁,僧源泉、源津建。后复毁。同治六年,重建。民国三十四年,里人张国光
劝募重修。
普鉴院 在县北十都。宋开宝三年建。后毁。清康熙四十七年,僧照沛、
志达、隆耀重建。嗣复毁。光绪二十二年,里人集赀重建。
姚承祖《重建普鉴院记》 语云:创业难,守成不易。是也。然而时有盛衰,数
有兴废,此无可如何者也。则惟于既烬之余,而能浡然中兴恢宏旧业者,其难倍于创而功
伟于守也。我里普鉴院,建于宋开宝间,初亦不过寻常兰若耳。自我宝公,秉灵异,抱夙
根,携数千金家赀,祝发于此,遂拓其事业,扩其院宇,扳投者众。分为三房:一觉海,
二种德,三颐轩,俨然丛林规模,因号宝公为宝院主,盖院由公而兴也。越数百年,传灯
累叶,法嗣振振,为上游名刹。无何甲寅闽变,贼布邪经,倡言弥勒代兴,专欲扫除禅和,
因而寺僧逃散,院为戎马蹂躏,荡然无复存焉,盖不胜铜驼黍离之悲矣。岁戊子,予族钟
沛向习举子业,以屡试不售,超然有世外想。一日读莲池大师七笔勾,遂决意披鬀,师事
兆庆和尚,法名照沛,字净凡。既出尘,欲继宝公志而复其业。于是,因仍旧址,辟土开
山,一时同志者则有志达、隆耀二禅师。不逾年,大雄巍峨,佛像庄严,依然旧观焉。房
仍分三,而照沛居觉海。今照沛之徒曰:“普圣修清规,严戒行,为方外之白眉焉。”壬辰
冬,予将之武康任,普圣来请曰:“寺成久矣,愿志之以垂不朽。”予因谓普圣曰:“盛衰者
时也,废兴者数也。然有人以维持其间,则时不能阻,数莫能限,子之师为其难矣,功诚
伟矣。将来光大沙门以杰出于诸化城者,更于子有厚望也。”爰志之以寿诸石。
叶枝扶《普鉴院新建大士阁碑记》 尝阅《一统志》,见开阳去县四十里曰马金,
其地有包山书院,盖汪端斋祀朱、吕二先生者。又有天童八仙山,相传王自然丹成降仙之
地。夫开阳,予外家也。其佳山水率皆领略而于此,未尝一访其胜。岁已酉,从开至新安,
过马金,得访包山遗迹,徘徊其间,不禁山高水长之慕。登天童,烟岚万状,别有天地,
几飘飘乎欲仙矣。山颠俯瞰,见千亩如绣,茂林修竹间金碧辉煌,耸出层霄,询知为普鉴
寺,其翼然巍然者,则新建大士阁也。因离天童迤逦半里许,钟声梵唱,清越彻林表。寺
长老志达,率其徒德空迎道左,气静神闲,朗映眉宇。登堂瞻礼,殿宇宏敞,诸佛菩萨庄
严,丈六金身,甚觉巨丽。殿后即大士阁,筑高台,复建层楼,翼以轩楹,上奉大士。登
楼四望,则包山耸右,天童峙左,他如万峰岝崿,半空吞吐,皆与斯楼相拱揖,且金溪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