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8 - 《台州市志》下册
P. 448
第二章 民 俗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台州人民经历自然环境考验和历史变迁,形成台州特色
民间风俗,这是历史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尚在台州社会和人民生活中产生
巨大影响。
台州古为东瓯地,《史记•封禅书》有“东瓯王敬鬼,寿至百六十岁”,“祠天神上
帝百鬼”等记载。《周书•王会解》有“东越海蛤,瓯人蝉蛇”(蝉蛇指黄鳝、河鳗和海
鳗)记载。《礼记•王制》有“东方曰夷,披发文身”记载。《晋书》说“火耕水耨,渔猎山
樵,饮食颇给,民无千金之家”,“信鬼神,好淫祠”,“好剑轻死”等。
自周代开始,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宋、元代,因战乱或政治等原因,北方
大批人口南迁定居台州。五代时,闽地移民定居台州,南北文化进入带来异地民
俗,与当地原有民俗逐步融合,演变成台州的特色民俗。如《梁书•刘潜传》出任临
海太守,“下车宣示条例,励精绥抚,境内翕然,风俗大革”。隋唐之际,天台山名声
远扬,中原人士来台州渐多,民俗融合。唐初“四杰”之一骆宾王贬谪台州;中叶广
文博士郑虔流放台州,“选民间子弟教之,大而婚姻丧祭之礼,小而升降揖逊之仪,
莫不以身帅之。自此民俗日淳,士风渐振焉”,“弦诵之声不绝于耳”。宋代北方人
口再次大规模进入台州,儒家理学兴起。南宋时,中原文化影响台州,《赤城志》
说:“承平时号无事,里无贵客,百姓餍渔猎,不识官府。建炎之后官吏丛脞,兵旅
绎骚,民生产作业益艰。”淳熙间,朱熹讲学台州,使民间婚嫁、丧葬、岁时、礼仪大
为改观。
在儒家文化教育下,台州民众崇尚气节。宋末时台州各地城乡抗元斗争,为
有史以来最为惨烈,明《赤城新志》说:“宋亡,缙绅先生往往窜匿山谷,或服缞麻终
其身,或恸哭荒郊断陇间,如丧考妣。其民皆结垒自相战守,力尽则阖门就死而不
辞。”这种崇重气节的理念与质朴的民风相结合的台州人性格,鲁迅先生称“台州式
的硬气”,认理而不计利。明代“民静而安,俗朴而俭”。中叶,台州乡兵是抗倭的生
力军,乡兵籍民在官,听从调遣,或守岛卫城,或据险阻击,或长途奔袭,立下战功。
明徐阶《世经堂集》载:“台州自昔多廉洁之士,其俗特俭质。”
台州兼具山海自然环境,民俗差异明显。山区往往聚族而居,宗族观念较重,
· 1504 · 台州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