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53 - 《台州市志》下册
P. 453

堂。做寿者坐在寿堂正中的八仙椅,受子孙跪拜,受拜后发红包,称子孙钱。第二

                 天,朋友、下属甚至上司来贺,客到时乐队奏乐,设寿宴招待(此类礼仪已消失)。一
                 般仅由儿女设家宴、送礼品庆贺,并向邻居送寿面。新中国成立后,寿庆改革从简,

                 长辈50岁后逢十生日,家属聚宴,下辈馈送人参、补酒等礼品。80年代后,亲友赠送

                 蛋糕、燃吹蜡烛之风渐行。部分乡镇为老年人集体庆寿,当地领导到会祝贺,企业
                 单位送生日蛋糕等礼品,为亲友生日在电台点播歌曲、戏曲,或送鲜花以示庆贺之
                 风趋盛。儿童、青少年学生每年做生日,设宴招待亲友同学,并盛行生日蛋糕,分切

                 时齐唱《生日歌》。

                     丧葬    俗称白事。旧时丧葬礼仪繁琐,送终、移铺、入殓、吊丧、出殡、安葬、做
                 七(回煞)、小祥(周年祭)、大祥(二周年祭)等丧事,大体与各地相类。死于外地者,

                 尸体不得入村,须先在村外搭棚停放,称丧厂。死后即下葬者称热葬,先暂厝而后
                 葬者称冷葬。渔民海上失事,尸不能还,僧道至海滩招魂,称招魂葬。扎草人火化

                 入瓮而后埋葬者,称草灰葬。天台县西乡寒石山一带,旧时有置棺岩穴以葬者,50
                 年代后已无此殊俗。

                     治丧仪式,70~80年代,出殡时部分地区兴行用民乐队或西洋乐队送葬,而引
                 路魂幡、寿牌、寿锣、丧服等仍继续沿用,营坟一度靡费。1983年,临海市首先建立火

                 葬场,在城关镇推行火葬,1999年各县(市、区)建成殡仪馆,习俗变革,贴讣告或在
                 当地报纸刊登讣告以通告亲友,在殡仪馆开追悼会或告别仪式以代替设祭。臂缠黑

                 纱、胸戴白纸花以代丧服,亲友送花圈、花篮以代挽联,乡镇建设公墓以供安放骨灰。
                     造屋  旧时造屋,奠基、起土要请阴阳先生拣日子、祭土神,或请道士念咒。垫

                 磉、拼木、上梁时要礼待土木工匠,避免工匠“做煞”,造成房主不利。上梁时,工匠
                 大讲吉利话,唱上《上梁歌》,梁间挂红布、房柱贴红联,大放鞭炮,抛掷五色果、小馒

                 头、小木榔头,众人哄捡,以示彩发。完工时以礼包、衣料、裤料、布腰带等谢土木工
                 匠。迁居时,亲朋送菜肴酒食,称望进住。此类习俗部分已淡化,上梁挂红布、贴红

                 联、放鞭炮、礼待工匠、望进住等仍通行。





                                               第三节  生产习俗




                     农事    古时立春日,知县率众用鼓乐、彩旗迎接泥塑春牛和芒神入城,称迎春
                 或接春。儿童争摸牛耳或鞭打牛身,称摸春或鞭春。泥牛到先农坛祭礼后击碎,农

                 民争拾碎土抛田,以为可获丰收。此俗在民国初消失。
                                                                         宗教  民俗  方言    · 1509 ·
   448   449   450   451   452   453   454   455   456   457   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