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0 - 《台州市志》下册
P. 950
清正,二十余年,宦辙遍天下,坚持以民为本,以改革农田水利入手,发展农工,细致
入微,行之实效,故所到之处,“政声卓然”。学者赞其为官,“犹如其文一样”,称“登
高览胜,登峰造极之叹,不惜为古今难得清官也。”
三是王士性为官敢谏,刚正耿直,磊落不群,“立朝矜尚名节,为士类所称”,直
言上书,嫉恶如仇,无所畏惧,尤对地方吏治败坏,深恶痛绝。说:“名利之毒,夫心
争锥而竞尺寸,如鼠入牛角,如蝇钻低窗。使能置身物外,而临现远览,则诸累可
以冰释。”所以朝臣称他:“抗论国是,天子敛容以听,举朝为之震动。”万历十五年
(1587年)不避嫌疑,弹劾辅臣申时行。史载:“时行,士性座主也。时行纳巍邪媚,
皆失大臣谊……疏言朝廷用人,不宜专取寄身缄默,缓急不足持也。请召沈思孝、
吴中行、邹元标、黄道瞻、蔡时鼎、闻道行、顾宪成,孙如法等”,结果“忏旨不报,士性
[7]
离京,典试四川参议。” 士性之刚正不阿、不畏权势,终致明后期黑暗官场所不容,
走出京都,开始后半生艰难仕途,遍历西北、西南各省。
其四,王士性为官一生的最大特色,以其人文地理学的卓识才华,力主改革,发
展经济,开拓文化,造福于民,把学术研究和从政充分结合起来。他生当明朝中后
期交替社会剧烈变动,朝政黑暗,皇帝纵情声色,不理政事:宦官猖獗,盘剥勒索、满
朝公卿,皆出其门;地方吏治败坏,东北边防松弛,内忧外患,民变、起义迭起,“民
心伤痛而入骨”。士性为官四方,奉使西南,出参粤藩,握符东北,督察两河,赴驰
海滨,西进疆塞,典试巴蜀,寓考察于寄游中。把国家之危难、人民之疾苦,放在心
中,开一代政界学术之风流。他说:“吾视天地间一切造化之变,人情物理,悲喜顺
逆之遭,无不与吾寄(游)焉”,又说:“天地、日月、山川、江河、寒暑……万物之变”?
“吾人莫不因其已知易,而盖益穷之。得其大得大害,使之经纶天下,可佑太平”。
所以,他到各地为官,关注河漕、马政、屯田、盐筴;至于(山海)险易要害,天官地理,
五方风俗、九缴地形,津要码头、州县商埠,饮食制度,药饵方物,“具有石书,不为危
言”;“南北控御方略,悉如指掌”。从人文地理学的实践考察中,获取真知,作为制
定方略、调整政策、打开局面的根据和指导,这是他作为清官廉吏的卓识才华和取
得卓著政绩的高度展示。综观古今,以王士性之善于游山玩水,而能游出大文章、
大文化,游出人世间的天、地、人和谐的思想、理论和精神,为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
献,为官、为学皆达到一定的高峰。
王士性对天下大势,胸有成竹,诚为不凡。其在《题为敷陈天下大计乞赐圣命
采择以定国是治疏》中称:“臣谨殚思虑,广咨询,条陈天下大计:朝庭要务二:曰
亲奏章,曰节财用。官司要务三:曰五官考核、曰督学科务、曰有司文罔。兵戎要
务四:曰中州戒备、曰晋地要害,曰北寇计宜,曰辽左战功。是故直臣不避斧铖,明
· 2006 · 台州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