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51 - 《台州市志》下册
P. 951
主不违逆耳之议,伏惟皇上试用垂览焉”。他长期在明朝政治重心河南、山东、河
北、直隶以及西北、西南等地为官,非常重视地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特点,提
出明中后期四大社会问题,一是财政、二是水利、三是北寇和辽左军防;四是统治
者要开源节流,恢复和发展生产,力戒奢靡,并指出:“数年间中州的旱魃,东土水
涝,民穷财匮,神运无繇……以有限之膏脂,而填无穷之谷壑……萧墙之内,变在
不测”。又在《淮民百万危在旦夕復黄河过道以从图永利》疏中称:“臣常闻天下大
患最难治者:惟是北虏与黄河。然今日这河,亦有三患,呼吸就危,无复延矣。臣
家海上(台州),来往黄淮二河,不啻经数十番。自古治河之策,导其上流,疏其下
流。”主张治理黄、淮,以疏导为主,并开河筑堤,“启通济,天妃诸闸,则黄水直捣
[8]
运河,势如沸汤”。达到河清则堤固,堤厚则河深,“以保海口其不淤” ,使农田、
水利、货运,以至军防“四者兼而有之”,东土大半中国“国泰民安”。王士性以其
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军防地理、物产地理,以及山川水系所形成的纵横特点,高瞻
远瞩,全面论析明朝中后期政治、经济、军事所面临要害问题,提出具体的政策、方
略:“谓古之帝王耀德,而不又见兵,而由兵者,尤今古所未有也。今日无益当罢,
[9]
冗费当节,警跸当严,禁御当清。北虏辽左,祸变当防,命令当信” 。可惜明王朝
中枢未能高度重视,王士性被排斥离开京都,此后,北虏扰边,满清崛起,三饷困
窘,军防崩溃,招致明朝之覆亡。
王士性高度重视区域气候、山川、地理、物产、工农商学等的特点,发挥其长,
作为为政的一大要务。他说:“天远循环,地脉移动,天下山川,西起崐仑,以三龙
而入中国。古今王气,中龙最先发,最盛而长,北龙次之,南龙向来发。然则今之
三龙(南、北、中),声名文物,反以东南为盛”。认为南北盛衰交替,客观上虽因南
宋南渡,明朝统一,然究其独盛者,犹“如树花先开,必于本末。”即基于该地域的山
川、河流、特产、经济、文物等基础。重视经济物产:“物产,出于土咸造化精英之
所孕,其气聚多偏。如幽、并、关陕寒,产牛羊马驼;闽广热,产荔枝;荆楚泽国、产
鱼;粤西瘴、产木;巴、蜀多产奇物,滇、云又产珍物。蜀木有不灰,石有放光,又有
空青,盐有盐井,油有油井、火有火井,咸水脉自成,而火出于水,尤为奇怪”又说:
“滇金、银、铜、锡,随地而生,永、腾外又产墨石、水晶、文犀、象齿、玛瑙、琥珀、绛
碧、宝石。惟东南吴越间,止生人不生物。人既繁且慧,亡论冠盖文物,既百工技
艺,心智咸儇巧异常,虽五商辏集、物产不称乏,然非天产也,多人工所成,足夺造
化”。从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尤以人性的不同特点出发,发展地方特产,开拓
航运、促进商贸,才能“以济民生”。其说天下名山大川,亦各有特色:“太华险绝,
峨嵋神奇。武当伟丽,天台幽邃,雁荡武夷巧。桂林山空洞,衡岳挺拔,太和逶迤,
丛 录 ·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