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9 - 莲都区志
P. 379
第八编 农民 农业 农村 · 331 ·
农村劳力素质培训 在乡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乡村劳动力素质与产业工人素质要求
的差异十分突出,乡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成为政府迫在眉睫的任务。2004年,成立莲都区农村
劳动力素质培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内设4个培训工作组: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组[由农林
局(农办)负责]、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组(由组织部负责)、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工作组(由经
贸局负责)、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工作组(由教育局负责)。各乡镇(街道)相继建成相应的实
施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有一技之长、一证在手、一条致富路在胸”的要求,根据《莲都区农村
劳动力素质培训实施意见》,2004—2009 年,全区共组织培训农村劳动力 18.98 万人次。其
中,农业专业技能培训9.67万人次(新型农民培训1.39万人次,实用技术培训8.29万人次),
发放绿色证书0.57万本;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2.87万人,转移就业2.27万人,发放职业资
格证书及地方标准资格证书 1.64 万本;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 1.41 万人;农村后备劳动力
培训0.72万人;远程教育培训4.3万人次。
2010年,全区共组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8个班332期,完成培训人数0.47万人,其中新
型农民培训 55 个班 384 期,完成培训人数 0.25 万人。确定及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 0.12 万
户,确定及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3个。全年进村入户现场指导4.3万人次。
第四节 农民收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莲都多水旱灾害,耕作技术条件又差,历代为缺粮县。
民国 22 年(1933),全县粮食产量 1968.23 万千克,年耗粮食 2325 万千克,缺 356.77 万
千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居民的生活逐步发生了质的变化。1949年,莲都农民人均
占有粮食150千克,人均收入53元。经过土地革命,农业合作社,农民生活逐步改善。但农
业合作化后,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从集体分配得到,农民收入增加仍缓慢。
1957年,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06千克,人均收入71元,比1949年增长34.0%。1961年,农民人
均占有粮食 282 千克,人均收入 47 元。1963 年,全县农民人均占有粮食 329 千克,人均收入
85元。1978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60元。
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经济呈多元化、特色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粮食、
蔬菜、水果、食用菌、禽畜、笋竹、茶叶七大类为支柱产业的农业生产格局,实现了粮食作物与
经济作物的协调发展,农民每年增产增收。乡镇企业的兴起,使农村居民致富门路增多,收
入来源从原来的以农业为主向多元化转变,从事工业、建筑业的收入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收
入主要来源。从事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的收入也成为经济重要来源。1988年,农民人均
占有粮食431千克,人均纯收入增至646元,比1978年增长4.03倍。1989年后,开始进入新
一轮高速增长阶段,农民人均收入由1989年的730元增加到1998年的3005元,增长3.1倍,
年均增长17.0%。农村经济进入活跃期,大批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上农产品价格
的大幅度上扬,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居民增收。2007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 5624 元,比
1978 年增长 35 倍。至 2010 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 8032 元,比 1978 年增长
4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