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74 - 莲都区志
P. 374
· 326 · 莲都区志
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人口呈现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现象。1982年,全县农业人口22.49
万人,占总人口79.69%;1990年,全市农业人口21.19万人,占总人口65.43%。随着乡镇企业
和农村服务业兴起,农村小集镇建设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户籍制
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开放等,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农业人口向集镇、城市聚集。
2010年,全区农业人口13.8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35.28%。农业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明
显减少。
变化
1949—2010年,莲都农业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大体可分为6个阶段。
稳定增长期 1949—1957年,全县农村完成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国民经济得到较
快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提高,同时受传统生育观影响,“多子多福”“重男轻女”“养儿防老”等
意识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加上“人多力量大”的宣传误导,促使人们多生子女。其间全县
农业人口增长较快。1957 年,农业人口 15.63 万人,比 1949 年增加 4.36 万人,平均每年增
0.55万人。
增长低谷期 1958—1961年,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全县国民经济遭
到严重挫折,加之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等原因,农村居民生活严重困难。1958年,云和县撤销,
并入7.07万人。同年,宣平县撤销,曳岭区5个乡并入2.44万人。1960年景宁县撤销,并入
10.03万人。1959年、1960年,共有1030人迁出支援宁夏回族自治区建设,农业人口变动较
大,农业人口自然增长较缓。1958—1960年,全县农业人口出生1.27万人,死亡0.97万人,
增长人数0.3万人。
增长高峰期 1962—1964年,中央印发《农村人民公社条例》(“六十条”),国民经济贯彻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生产建设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农村人口补偿性增长较快;同
时,全县精简职工、压缩城镇居民人口而农村劳动力回流,加上城镇知识青年下乡,农业人口
骤增。1964年,全县农业人口18.13万人,比1960年增加1.76万人,年平均增0.59万人。
增长加速期 1965—197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生育呈无政府状态,人口增长
率较高。其间,全县共动员各机关、各部门、厂矿下放职工和城镇知识青年0.37万人。1978
年,有农业人口23.45万人,比1964年增加5.32万人。年平均增长0.38万人。
稳定下降期 1979—1990年,农村计划生育得到强有力实施,下乡知识青年返回城市,
城镇各项事业发展,也吸纳一部分农业人口;高校招生恢复,大批农村学子进入高等院校就
学,农业人口的增长得到控制并稳定下降。1990年,全市农业人口21.19万人,比1978年减
少2.26万人。
下降加速期 1991—2010年,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国策继续认真实施,城市化和工业化加
速,市、区的集聚效应不断体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土地征用“农转非”,外来人口增多,
人口总数增加,但农业人口逐年减少。2010年年末,全区总人口38.68万人,农业人口13.84
万人,占总人口的35.78%,比1990年减少7.35万人,年均减少0.3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