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2 - 莲都区志
P. 412

· 364  ·                                  莲都区志

                     植物保护
                     病虫      宋绍兴十九年(1149)、元至大二年(1309)、清康熙十年(1671)、嘉庆十九年
                (1814)丽水蝗灾。元至正十年(1350)和十六年(1356)、明洪武七年(1374)丽水螟灾,明成化

                 七年(1471)和十九年(1483)发生黑虫。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稻螟
                 虫、稻苞虫、稻蝽虫、稻虱、浮尘子、稻热病、稻菌核病等。一般以茶籽饼、烟茎、辣蓼、雷公藤
                 等土农药防治为主,很少使用化学农药。1940年,稻螟虫受害面积42000亩,被害率15.76%。
                 1946年,稻苞虫发生6700亩,被害率10%。1947年,稻热病发生200亩,被害率20%。

                     1950 年,中稻受害面积 52000 亩、晚稻受灾 15000 亩,被害率分别为 17.72%、7.4%。1954
                 年,晚稻受害10000亩,糯稻5000亩,被害率分别为0.73%、.40%。1957年,发生400亩,被害
                                                                          5
                 率10%。稻虱、浮尘子:1950年,发生24000亩,被害率6%。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推行“三熟
                 制”,推广双季连作稻,扩大春花、绿肥田面积,提高复种指数的密植程度,三化螟虫数量增

                 加。1960 年,连作晚稻三代三化螟平均每亩有螟卵 1800 多块,高的每亩 17500 多块。稻瘟
                 病、纹枯病、稻虱、叶蟑等病虫也逐渐增多。1966年,发生大面积黑条矮缩病。1969年,早稻
                 穗颈瘟危害严重,碧湖区平原公社减产稻谷50多万千克,部分田颗粒无收。20世纪70年代,
                “三熟制”面积扩大,化肥用量增多,病虫害发生种类增多、危害加剧。水稻三虫三病(螟虫、

                 稻虱叶、卷叶虫、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交替发生。1973—1977 年,连续发生连晚褐稻
                 虱。1971—1973年,普通矮缩病暴发成灾,连作晚稻发病率9.4%,严重的达19.8%。1971年、
                 1973年,稻瘟病流行,碧湖镇行口大队七队早稻病穗率56%,减产稻谷1.5万多公斤。山区单
                 季晚稻穗颈瘟发病率一般在20%—30%。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推广汕优六号、威优35等优
                 良品种,稻瘟病、稻虱为害减轻,白背稻虱、二化螟、大螟、纹枯病危害仍相当严重。1986 年

                 后,汕优六号、威优 35 抗瘟病能力衰退,病害又上升。早稻纹枯病加重,一般株为害率由 70
                 年代的10%上升到30%左右。稻曲病、胡麻斑病、叶鞘腐病、紫鞘病、褐色叶枯病、细菌性褐条
                 病、基腐病、谷粒黑粉病、云形病、叶黑肿病、赤枯病、稻蓟马、稻秆蝇等病虫害每年均有局部
                 田块不同程度发生,1989年,细菌条斑传入丽水。

                     大小麦病虫害主要有黑穗病、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矮缩病、纹枯病、杆黑粉病、条纹病、
                 网斑病、叶鞘枯萎病及粘虫、蚜虫等。1950年,腥黑穗病发生为害4000亩,被害率10%。1952
                 年,小麦条锈病发生 1000 多亩,被害率 25%。1954 年,赤霉病流行为害面积 7000 亩,被害率
                 18.15%。1973—1989的17年中,大流行有2年(1973年与1975年),中度流行7年,轻度发生8
                 年,流行频率53%。粘虫:一般为害较轻。1970—1989年的20年中,1979年最严重,每亩田有

                 虫4320—52000条,部分田块麦穗被咬断损失严重;1984年,中度发生,每亩有虫300—14400
                 条,其他年份均属轻发生。黑穗病:1955年,天台麦黑穗病发生面积25000亩,被害率3.23%,
                 以后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50年代后期推广西力生拌种防治。效果较好。70年代推广冷
                 浸日晒,石灰水浸种后病害逐渐减轻。锈病:50—70年代均有不同程度发生。1956年,碧湖

                 区赵村秆锈病发生1000亩。80年代初发病减轻。
                     秋大豆、田岸豆病虫害,50年代主要是豆尺蠖和豆象鼻虫。60年代豆杆蝇为害普遍,一
                 般株被害率90%以上。70年代斜纹夜蛾、银纹夜蛾、霜霉病、锈病相继发生,1973—1975年锈
                 病严重,秋大豆减产50%—80%。番薯主要病虫害有龟甲虫、叶甲、麦蛾、卷叶虫、旋花天蛾、软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