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3 - 莲都区志
P. 413
第八编 农民 农业 农村 · 365 ·
腐病、病毒病、紫纹羽病等。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晚疫病、青枯病、立枯病、二十八星瓢虫等,
以晚疫病为害较严重。玉米主要病虫害有玉米螟、大小斑病、矮缩病、基腐病等。
20世纪90年代,耕作制度全面调整,经济作物得到发展,早稻面积逐渐减少,水旱轮作面
积增加,同时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得到进一步示范和推广,90年代中后期,水稻品
种更替加快,稻瘟病发生明显减轻,主要发生在山区一些老病区及一些感病品种上,稻曲病、
细菌性条斑病成为间歇性发生,纹枯病成为水稻主要常发性病害。由于早稻推行直播技术,
田间杂草成了主要问题,因此推行田间无草害工程,除草技术得到迅速发展。90年代后期,
由于长期使用杀虫双等单一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抗药性增强,二化螟防治难度增大,20世
纪90年代末至2000年大力推行无螟害工程,通过推广三唑磷、毒死蜱等高效低残留农药,二
化螟危害得到控制。2000年后,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早稻种植面积逐年大幅度减少,二化
螟发生程度逐年减轻。
水稻“二迁”害虫稻纵卷叶螟、稻飞虱虫害在 90 年代初期及后期曾出现 2 次大发生。由
于受全球气候变暖、种植结构调整、菊酯类农药滥用、抗药性的产生等因素的影响,从2005—
2007年,褐稻虱在晚稻上连续3年大发生,2008—2009年局部大发生,局部种植区出现毁杆
倒伏。2002—2009年,主害代稻纵卷叶螟在晚稻上连续7年大发生。2005年,建立农作物重
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实行综合防治措施,
有效地控制了大发生,把病虫为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
柑橘病虫害主要有柑橘红蜘蛛、锈壁虱、蚜虫、粉虱、介壳虫、潜叶蛾、潜叶甲、花蕾蛆、凤
蝶、天牛、疮痂病、溃疡病、炭疽病、树脂病、煤烟病、青霉病、绿霉病等。1994—1995年,高溪
乡柑橘黑刺粉虱危害严重,并诱发煤烟病大暴发,桔果需清洗后才能出售,通过虫情测报和
统一防治,1996 年后得到有效控制。2000 年 11 月,在富岭街道张垵林村发现柑橘黄龙病可
疑病株,2001年,经省植物检疫站确认。2002年,开始全面防控,当年挖除病株217489株,至
2008年底,累计挖除病株504668株;同时,加强传播媒介柑橘木虱的防治,柑橘黄龙病得到有
效控制。2001—2008 年,柑橘粉虱在紫金、富岭街道和水阁、联城、太平的局部橘园为害严
重,并诱发煤烟病。2007年,发现柑橘小食蝇为害。
2004年,在仙渡乡滴水岩和双黄乡330国道复线及紫金街道塔下330国道边发现加拿大
一枝黄花,发生面积1.67公顷,以后发生面积逐年扩大,至2010年,发生面积23.90公顷。
2008年,发现梨瘿蚊为害。
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农户各自防治农作物病虫害。1950年,高溪乡缸窑等
地水稻螟害严重,丽水专区植物病虫防治小组派员驻高溪设置测螟灯,预测螟虫发生情况。
是年9月,在碧湖、南明、太平3个区建病虫情报网,区、乡政府有专人负责,村设病虫情况员。
1954 年,县农林科有人负责植保工作。1955 年,在碧湖高溪乡和南明富岭乡各有螟灯 1 处,
由各区农技站派员常驻,及时预报虫情。1960 年,在城关海潮村建病虫观察站,设观察灯 1
盏,由县农业水利局植保技术员负责测报。1969年,病虫观测站迁至县农场。1970年,迁回
海潮村。1975年,省农业厅拨款在海潮建病虫观测站,至1989年,县病虫观测站有工作人员
5人。1979年,建碧湖植保公司,承包防治面积8万余亩。
20世纪50年代初,始使用化学农药六六六粉、二二三乳剂防治水稻害虫。1958年,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