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8 - 莲都区志
P. 428
· 380 · 莲都区志
鱼、团头鲂(又名武昌鱼,1971年引进)、尼罗罗非鱼(1980年从金华水产试验场引进)、白鲫。
2010年前后,引进倒刺鲃、鲴、鲂、异育银鲫、鳜鱼、鲈鱼、斑点叉尾鱼回、湘云鲫、太湖白
鱼、黄颡鱼、白鲳等。
鱼苗、鱼种
丽水历有孵化鱼苗的传统,每年清明至谷雨期间,选好健壮雌雄亲鱼,放入柳枝和棕片,
便于母鱼产卵,引活水从高处往下冲流,使亲鱼活跃追逐,产卵受精。产卵后捞出亲鱼,经5—7
天孵出幼苗,形如针尖,称“水花”,饲养15—25天长1寸(3.33厘米)以上称“夏花”。 1956—
1965年,所需鱼苗从九江一带采购天然鱼苗,每年购进200万—300万尾。1956年,后甫办鱼
种塘2.25亩,人培育鱼种。1958年,在海潮划出土地10亩,11名工人挖鱼塘8口,成立城关
2
公社鱼种场,1963年改县鱼种场。1973年,碧湖渔业队有一个养殖组,有鱼塘8亩。1974年5
月,县养殖场采用人工催产技术,繁殖家鱼,人工孵化鲢鱼苗 40 万尾。1977 年孵 100 万尾,
1978年有鱼种塘29亩,1980年改为碧湖镇鱼种场。1984年有鱼种塘40亩,培育出鱼种70万
—80万尾。1985年,生产花白鲢鱼苗370余万尾,鲤鱼苗590多万尾。
1979 年始,雅一水库、高溪、金弄园、郎奇水库相继采用网箱培养大规模鱼种。1979 年
始,赤坑、高溪、七百秧水库先后建鱼种塘。1981年3月24日,丽水县政府建立鱼种场,是原
县鱼种场和农科所联建县鱼种场,面积0.75公顷。1984年,利用啤酒厂废水余热进行罗非鱼
越冬试验成功,育罗非鱼苗123千克,计17646尾。1985年,利用郎奇村地下温泉建罗非鱼种
基地,水面1.46公顷,投入200万元,每年产鱼苗150万尾,年收入70万元。2000年,逐步转
向鱼种、成鱼联养。
鱼种生产从集体逐步发展到专业户生产。1990 年,有养殖鱼苗专业户 17 户,面积 165
亩,生产鱼种 297.9 万尾。鱼苗 660 万尾,其中大规格鱼种(10 厘米以上)265 万尾。1990 年
后,外地鱼苗繁殖增加,价格成本比本地低廉,故莲都少规模鱼苗生产逐步减少。
2002年,建梅园水产养殖场(兼鱼种场),水面10公顷,投入70万元,2004—2010年逐年
繁殖田鱼,繁鲤鱼苗3000万尾。
成鱼养殖
渔业,从江溪捕捞,逐步发展到人工放养和人工养殖。1949年前,溪港堰渠中之鱼均为
野生,池塘少有养殖。1953年以前,无水库,只有山塘(池塘)养鱼,其品种以鲤鱼为主,小量
花白鲢、草鱼等。20世纪60年代起,逐渐以养花白鲢、草鱼为主,养殖方式都是年初放养、年
底捕捞、不投饲料、不管理,亩产100千克左右。1990年,内塘139亩,产鱼18.9万千克。山塘
3635亩,产鱼12.6万千克。1990年,水产品总产量58.9万千克,比1949年增8.41倍。2000
年,总产量284.1万千克。2010年,总产量471.2万千克,比1949年增加67倍。
瓯江增养条件好,生长快。1972年,对放入100天的鱼苗进行测定,鲤鱼、草鱼平均体重
由0.5—1两(25—50克)增加到4—5两(200—250克),体长由10厘米增加到20厘米,花白鲢
由0.3两(15克)增加到2—3两(100—150克),体长由6—7厘米增加到13—15厘米,效果好。
1971 年,进行人工增殖。1971—1972 年,投放鲢鱼、鳙鱼、草鱼、鲤鱼种 30 万尾。1975
年,投放鲤鱼、团头鲂70多万尾。
江溪水面近3万亩,可利用1.8万亩,1990年捕捞17.5万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