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63 - 莲都区志
P. 563
第十一编 电 力 · 515 ·
立杆均未发生事故。同年,对35千伏输电线路施工时进行技术交底,并在施工中确定现场安
全员。同年11月13日,雅一电站电气运行工吴子龙高压触电死亡后,对35千伏联变由原来
检修时挂接地线改为接地刀闸。1987年,对雅一电站、雅二电站发电机SN10型10千伏少油
开关大排气改为小排气;对各电站、变电所安装了“五防”闭锁装置。1988年,为防止误登带
电设备和带电线路,线路工配置了“触电报警器”。为防止高压触电,线路检修时规定,凡上
杆作业必须使用等地位保安线。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网的发展和设备的科技先进性提高,电网安全的技术措施主要转
移到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和对人员的管理上。加强了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培训,实施培训、考
试、持证上岗制度。在施工期间,加强了现场安全稽查。开展“危险点查找与控制”等活动以
保证安全生产。
2000年后,电网安全技术措施主要依靠设备科技成分的增加。在施工操作和生产管理
上开展一线员工 QC 活动,小发明、小技术改革每年均有 10 项左右,加强了电网安全和人身
安全。
第六节 线 损
线损管理 普明电灯公司时期,供电线损无管理制度,亦无管理人员。民国27年(1938)
浙东电力厂在丽水三分厂相继建厂后,开始对供电线损进行管理。当时以财务支出情况为
依据计算出每月实际损失电量,并以此确定线损率。嗣后各民营小电厂对线损的计算均以
财务收支概况进行估算。
1952年3月,丽水电力厂设立专职统计人员,对售电量等经营项目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
估算出线损,直至1964年底,由于计量和管理工作不完善,对线损率的计算均无科学依据。
桃山火电厂投运后,随着电网的发展和管理水平逐步提高,1984年,电力公司建立了由
计划、调度、供电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降线损领导小组。在计划财务科设兼职人员负责全公
司的线损管理工作,同时由调度室负责10千伏以下线路的线损管理工作。用电管理科负责
指导供电所的线损管理工作,并协助供电所负责分电压等级、分片、分线进行统计分析。线
损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线损分析会议。同年7月,制定了《线损管理制度》。
1988年,线损管理工作改由三电科负责。同年,对各生产经营部门分别下达了年度线损
指标。直至20世纪90年代,线损管理工作由三电科负责,该科设专职线损管理员1人。2000
年,线损管理已实现了10千伏单线线损计算及全局综合理论线损计算,并逐步开始实行台区
线损管理工作。此管理形式持续至2004年。
2005年,莲都供电局被省电力公司推荐为全国49个线损规范化管理试点县之一,全面推
行线损标准化模式管理。实现了以抓电能损耗管理为切入点,全面推进在生产、基建、营销
等各方面的基础工业,建立了规范、科学、严密的电能损耗管理体系,实行全过程闭环管理。
具体实行了线损分析量化、投运了“电费账务中心”、建立了变电所远抄系统、建设了负荷管
理中心,实现了电量数据实时传送。至2010年,健全了分区块管理体系并在供电所全面推行
分层次、分电压、分线路、分台区的管理方式,电能损耗指标趋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