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75 - 莲都区志
P. 575
第十一编 电 力 · 527 ·
11.48%。
1980年,乡村企业开始发展,农村用电量剧增。该年达到387.44万千瓦时,占全县总用
电量的13.8%。
1981年,共有34个乡镇,321个行政村用电,分别占总乡数的94.4%,总行政村的88.4%。
该年农村用电量为 456.96 万千瓦时,占全县总用电量的 15%。1988 年,农村用电量达到
1743.77万千瓦时,农村用电设备16497千瓦。
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用电逐年增长。1990年,农村总用电量为2537.16万千瓦时,用
电设备17359千瓦,农村用电占全区总用电量的27%。
1992年,全市35个乡镇363个行政村全部通电。2010年,全区农林牧渔水利业合计用电
量497.87万千瓦时,乡村工业用电量为1973.14万千瓦时,乡村居民照明用电为2841.20万
千瓦时。
排灌用电 莲都区地处中亚热带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在1440—1600毫米
之间,1954年以前,农业抗旱排涝主要依靠脚踏水车。
1955年,为支援农业,丽水电力厂在水东村建成全地区第一座电力排灌站。该站安装30
千伏安变压器一台,电动机 20 千瓦。由于受电源限制,直至 1963 年才在岩泉圳头村将原机
灌改为电灌,装机22千瓦,灌溉面积13.33公顷。
桃山火电厂投运后,农村电力排灌开始稳步发展。县水利部门负责制定规划、设计,集
中国家和地方的资金分批实施。排灌站建设按先城关、碧湖平原地区,继之雅溪、曳岭、丽云
临溪地区,进而有水源的山区和其他地区规划进行。
1967年,联城乡苏埠村建成三级电灌机埠,从大溪取水。1984年,该站改建后配75千瓦
电动机,可灌溉农田80公顷。
随着农业结构的改变,商品经济的发展,莲都区农村蔬菜、柑橘喷灌从1980年开始推广,
至 1988 年共有固有、半固定喷灌 13 处,装机 269 千瓦,喷灌面积 97.33 公顷。电力喷灌的发
展对旱地作物的增长效果显著。据城关镇新建村1983—1985年连续三年试验表明,柑橘喷
灌比不喷灌增长幅度为 19.5%—33.3%。1987 年,全区排灌用电为 147.95 万千瓦时,是农村
总用电量的11.69%。1990年,排灌用电为195.80万千瓦时,是农村总用电量的7.71%。
20 世纪 90 年代后,由于原集体经济减少,农村排灌用电减小,2000 年,排灌用电量为
65.69万千瓦时,2010年为46万千瓦时。
乡村工业用电 1973年以前,丽水县乡村无电力从事生产。1973年起,城关、碧湖两镇
有部分乡镇企业开始使用电力进行生产,生产用途主要是农机修理,该年度用电量为6.2万
千瓦时。1977年上升为16.23万千瓦时,仅占农村总用电量的8%。1980年以后,农村中乡村
工业开始大量出现,改变了以往简单的以农机修理为主的格式,电器、建材、机械加工、竹木
加工、纺织、缝纫等行业先后出现。1981年,用电设备总容量866千瓦。1983年,乡村工业共
有980家,该年用电量为120.52万千瓦时,是农村总用电量的19%。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
革,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组织形式,规模、数量不断扩大增多,至1988年乡村工业用电量达到
352.47 万千瓦时,占农村总用电量的 21%。1990 年,用电量 212.19 万千瓦时,占农村总用电
量的8.36%。20世纪90年代,乡村工业用电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1995年1930.22万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