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1 - 莲都区志
P. 681
第十五编 财政金融 · 633 ·
需要,也将社会闲散资金吸收为储蓄存款,较好地支持了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
底,储蓄余额达到16.96万元(折新人民币)。1954年,为配合国家粮食、棉花的收购,鼓励农
民储蓄,开办优待农民售粮储蓄。此种定期储蓄以农民出售粮食和棉花给国家所得的款项
为存储对象,期限分1至6个月6种,到期凭存单一次提取本息,优待利率为1个月到3个月的
4
月息1.2‰,个月到6个月的月息1.5‰,均高于其他储蓄利率。1956年,丽水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工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机关、企业工资改革,储源增加。
1958年,开办支援工业特种定期储蓄。“文化大革命”初期,存款利息被视为剥削受到批判,储
蓄利率下降,储蓄种类减少,储蓄存款在萧条的形势下缓慢上升,1978年后,随着经济的迅速
发展,就业面扩大,职工工资水平提高,银行进一步发挥利率杠杆作用,从 1979 年起,先后 5
次调高储蓄存款利率,并增加储蓄种类,增设储蓄网点,调整营业时间,充实人员,加强宣传
服务,储蓄存款大幅度增长。1979 年底,储蓄余额 961.5 万元。1985 年,国家进行物价和工
资改革,货币量增加,各专业银行增设储蓄机构网点,恢复贴花零存整取储蓄,开办存贷挂
钩,以奖代息等储种,开办各种实物有奖储蓄。1988年,通货膨胀,储蓄滑坡。后推行保值储
蓄和调整储蓄利率,是年底储蓄余额 10267.31 万元。1990 年,年末城乡储蓄余额 20909 万
元。1995年后,名金融机构进一步树立了“存款立行”的观念,纷纷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调整
网点布局、增加储蓄种类、优化服务环境、落实责任制等措施大力吸收存款。1996年,工行开
发应用储蓄活期全省通存通兑;农行对余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储蓄所增加投入,改进装潢,添
置设备,实现电脑储蓄城区通存通兑。1997年,地区中行开办红领巾小银行储蓄活动,推广
长城电子借记卡,开发“’97回归”“转存式”“纪念卡”“’97百万”住房有奖储蓄等储种;农村信
用社进一步加快电子化建设,实现储蓄业务电脑化,并建立协储员队伍,发挥社会力量吸储。
1999年,国家出台连续第7次降息、恢复征收利息税、规范财政预算外资金的专户管理、放宽
证券市场的资金准入政策,给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业务带来一定的影响。2000年,居民储蓄存
款通过国债、股市、房市等渠道继续分流,储蓄受到影响。2001年后,丽水经济快速发展,居
民收入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消费市场后劲不足,居民投资渠道相对缺乏,加上各金融机构采
取多种措施积极揽储,居民城乡储蓄持续增长。2010年,在通货膨胀压力上升、存款实际利
率为负的情况下,资金寻求增值保值,个人投资意愿增强。2010年,从银行储蓄流入证券机
构,四季度由于上海、杭州等城市房产价格持续走高,个人向市外大、中城市的房产投资偏好
进一步加强。从莲都几大银行储蓄余额情况看,2010年仍有较大增长,如中国工商银行莲都
支行储蓄存款余额就达16.03亿元。
贷款 民国时期,金融机构对私营工商业实行抵押贷款,信用放款甚少。解放后,为发
展经济,国家设立各种贷款科目,其中主要有工商信贷、农业信贷(包括林权抵押贷款)、基本
建设拨款贷款。据统计 2009 年,莲都区金融系统贷款余额达 285.67 亿元,2010 年 342.46
亿元。
工商信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丽水工业、商业经济基础
非常薄弱,全市只有7家工业企业和少数手工业作坊。当时经济工作的重点是恢复生产,稳
定物价,发展经济。1950年,丽水开始发放工业贷款和商业贷款,银行信贷以抵押贷款形式
支持私营工商业。支持商业扩大贸易,扶持工农业生产,保证市场供应。同年,中国人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