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自然灾异志
P. 102
()暴雨因素。暴雨是造成浦阳江洪水频繁的主要因素,该流域为梅雨、台风雨兼容区,
1
5— 7月为梅雨主控期,8— 10月则进入台风雨主控期。据诸暨县灾异记录,自清同治元年
(862年)至1989年的128年间,共发生大水57次,其中,梅汛期洪水40次,台汛期洪水17
1
次。虽然台汛期洪水出现的频次较低,但流域内发生的特大洪涝,大多由台风暴雨造成。
()地形条件。浦阳江流域湄池以上地貌略呈扇形,各支流除下游的凰桐江、永兴河外,
2
中游支流多在诸暨城关附近汇合,故每逢暴雨,众水奔注,汇流迅捷,洪峰叠加,水位飙升。而
诸暨城关至湄池区间,两岸湖畈地势低洼,形同锅底,遇中常水位涨发即超过田面,故经常遭
受洪水威胁。
()河道特性。有3个方面:浦阳江支流洪水比降陡,来水骤,而干流则比较平缓。安华
3
至诸暨间洪水比降稳定在0.25‰,诸暨至湄池间洪水比降为0.1‰;池以下由于河道疏浚,
江口又受富春江洪水及潮汐影响,洪水比降很不稳定,变化在0.05‰~0.12‰。河道多弯,
甲塘湾、钱池湾、江西湖、湄池湾、第潭汇等处水道迁回。河道狭口多,夹山弄、兰台角、尖山、
碛堰山、眠犬山等处狭口造成阻水,如诸暨城关太平桥河段的安全泄洪量是910立方米/ 秒,
仅为10年一遇洪峰流量的一半。
()潮汐影响。浦阳江出口闻家堰,为钱塘江河口段上界,潮水可上溯到王家堰。湄池以
4
下,潮汐影响尤为明显,湄池到闻家堰的洪峰传播时间,不受潮水顶托需经历4小时~5小
时,受潮水顶托情况下需要8小时~9小时。浦阳江洪水与富春江洪水下泄时,遭杭州湾大
潮顶托的情况极为常见,其结果是造成浦阳江水位壅高,导致洪水横流,两岸泛滥成灾。
2.洪涝危害
浦阳江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中下游,包括诸暨、萧山两县(市、区),以中游的诸暨市境最
为严重。
()中游洪涝。诸暨县自清同治元年(1862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的49年中,共发生
1
洪水23次,其中有10次大水进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37年的37年中,共发生洪水
20次,其中有7次大水进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1985年的36年中,诸暨城关水
位超过14.0米(相应于太平桥河段安全泄洪量910立方米/ 秒的控制水位)的有14次。浦阳
江中游洪涝近百年重大水灾发生8次。
民国11年(1922年)8—9月,遭遇连续4次台风侵袭,诸暨城关进水,沿江72个湖畈淹
没69个,冲毁堤防6万丈,损坏10万丈,全毁桥梁130座;溺死550人,失踪3500人,重伤
2700人,轻伤1.4万人,灾后疫病死亡560人;淹农田74万亩,淤泥压积9.9万亩,冲石压积
7.9万亩;民居全毁1500户,损坏7600户等。据1962年华东水利学院对洪水灾害的调查,在
堤防尽溃和大面积滞洪的情况下,诸暨城关水位仍达14.17米,推算洪峰流量2800立方米/
秒。故诸暨民间流传有“民国11年,大水没屋檐,死者上万,要活万难”谣谚。
民国26年(1937年)8月3日下午,台风在温州、象山间登陆,穿越浦阳江流域,大雨兼
旬,朱公湖、小连七湖、滋桥湖以及支流大陈红的球山、王家塘、河溪等处决堤10余处,诸暨全
县淹田25.6万亩,淹铁路7千米,水深2米,停车达数旬之久。
民国31年(1942年)7月,台风在象山港登陆,影响浦阳江流域。诸暨城关调查洪峰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