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 - 自然灾异志
P. 105

接平原低地,居高临下,势如建瓴,为浙北洪涝严重河流。洪水成因主要有暴雨、地形和人类



                                  活动影响3个方面。



                                           ()暴雨因素。东苕溪流域年平均降水量1460毫米,雨日150天,年径流深700毫米~
                                            1

                                  800毫米。形成洪水的降水主要是夏秋暴雨,其特点汛期降水比重大,4—10月雨量占全年降



                                  水量的75%;山区暴雨集中,山丘地占流域面积83.4%的比例,而天目山和莫干山区又是流


                                  域的两个暴雨中心,暴雨面广量大。在1953—1984年雨量序列资料中,面平均3日雨量大于



                                  或等于180毫米且发生洪灾的有8个年份,其中1956年、1961年、1962年、1963年和1984年



                                  均大于200毫米。最大面雨量纪录为1963年,为35年一遇;1984年,为16年一遇。最大点


                                  雨量纪录出现在1956年天目山市岭测站,8月1日测得24小时雨量563.9毫米。



                                           ()地形特点。东苕溪干支流上游均属山溪性河流,源短、坡陡、流急,主源南苕溪与支流
                                            2

                                  中苕溪、北苕溪在中游余杭县瓶窑镇附近汇合,一遇暴雨,三苕并涨,洪水漫谷盈川,奔腾直



                                  下;前人观测余杭洪水,有水涨“半日可以盈丈”“早见平沙,晚没芦花”等说。干流中下游为平



                                  原河流,坡平流缓,但河床狭窄,宣泄不畅。尾间东西苕溪合流后河段,常受太湖汛期水位顶


                                  托,倒逼洪水漫入东部平原,发生洪涝灾害。



                                          ()人类活动影响。东苕溪上游为临安县山区,中游左岸为天然洪泛区,下游德清以下至
                                            3


                                  湖州河段原无堤防束水,随着这些地区人口不断增长,土地尽被开垦利用,一遇洪水即成新的


                                  受灾区域。虽有南、北湖滞洪区,但湖底不断淤高和侵湖垦种屡禁不止,两湖面积已由汉、唐



                                  时期的7.4万亩缩减到民国时1.5万亩左右,仅剩原湖面积的1/ 5,由此造成历史上发生洪涝



                                  灾害愈演愈烈。


                                           2.洪涝危害



                                          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民国时期,记载东苕溪严重水灾70次(年),其中,西险大塘出险


                                  21次,南湖堤塘出险2次。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流域发生较大洪水灾害的有1954年、



                                  1956年、1961年、1962年、1963年、1974年、1983年和1984年等,多数出现在尚未建成蓄洪



                                  控制工程的1963年以前。其中,有4次水灾超过10年一遇,并且堤塘出险。


                                           1954年5— 7月,余杭站累计梅雨量达986.2毫米,洪水盛涨。6月29日,余杭水位



                                  10.17米、瓶窑8.19米,德清出现历年最高水位6.07米(1931年最高6.00米)。南苕溪右岸


                                  临安县石泉乡龙王塘被大水冲毁,余杭县中洪乡受淹,杭徽公路交通中断。德清以下因无堤



                                  防,洪水灾害严重。下游泄洪又受太湖高水位影响,湖州持续警戒水位以上达81天之久。



                                           1956年8月1日,遭强台风袭击,天目山区暴雨如注,山洪暴发。2日清晨至下午4时,


                                 余杭水位从4.45米骤升到10.68米,高出1922年的最高水位0.44米。右岸临安龙王塘、余



                                  杭中洪乡堤塘、南湖龙舌嘴堤塘、西险大塘的瓦窑塘相继出险;左岸丁桥塘至西畈塘2千米洪



                                  水漫顶,中、北苕溪山洪同时暴发,余杭县舟枕区中桥、永建、永和等乡与仁爱区顿成一方


                                  泽国。



                                           1963年9月11— 13日,受第12号台风影响,东苕溪德清以上流域连续3日暴雨212毫



                                  米~442毫米。余杭水位涨至10.58米,瓶窑水位超出历年最高水位(1951年8.48米)0.14


                                  米,达到8.62米;德清水位超出历年最高水位(1956年6.07米)0.17米,达到6.24米。左岸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