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 - 自然灾异志
P. 106
北塘和中、北苕溪堤防漫顶决口302处;右岸南湖泄水闸翼墙冲塌,堤塘决口40米,洪水漫淹
直至杭州市区,拱宸桥地面水深0.6米。
1984年6月12—14日,受江淮静止锋影响,全流域出现大到暴雨,平均雨量246毫米,最
大1小时降水30毫米。干支流相继暴发洪水。干流青山水库水位32.42米、瓶窑8.97米、
德清6.26米、余杭9.94米,均超出当时历史最高纪录;支流中苕溪长乐水位10.62米,北苕
溪潘板10.20米。在青山水库拦洪错峰和南、北湖分洪滞洪的情况下,中、北苕溪部分堤塘决
口进水,右岸各堤塘出现局部险情,经抢修加固,始免溃堤。
( 五)西苕溪流域
1.致洪因素及特征
西苕溪发源于天目山北坡,上游崇山峻岭,水行山谷间,为典型山溪性河流;安城至梅溪,
河道坡势由陡转缓,属过渡性河段;梅溪以下为平原河流,白雀塘桥以下是东、西苕溪汇合后
的尾闾。干流总长139千米,流域面积2268平方千米。洪水成因主要有台风暴雨、河道特性
两方面。
()台风暴雨。西苕溪上游的天目山区是浙江省台风暴雨中心之一,为历年洪水主要发
1
源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生的流域大洪水,除1954年系梅雨所致,余均由台风暴雨造成。
如1956年“8·1”大台风,处暴雨中心的市岭测站7月31日至8月2日3天雨量688毫米;横
塘村以上流域平均雨量256毫米,横塘村测站出现历史最高水位12.77米(吴淞高程系)。当
时该河段的安全水位为11.0米,安全泄洪量690立方米/ 秒。1963年,受第12号强台风影
响,处暴雨中心的冰坑测站在9月11—13日3天雨量达484毫米,横塘村以上流域平均雨量
339毫米;范家村站9月14日出现历史最高水位7.88米,最大流量1250立方米/ 秒,而该河
段当时的安全水位为7.0米,安全泄洪量880立方米/ 秒。
()河道特性。西苕溪上游有西溪、南溪两大支流,集水面积811平方千米,占流域总面积
2
的35.8%;西溪河道平均比降为7.9‰,南溪27.8‰,坡度陡峭加上两溪位置接近暴雨中心,故
上游洪水峰高量大,水势汹涌。中下游为平原河道,河道比降从陡骤转平缓,安城至梅溪河段比
降仅0.23‰;梅溪以下,河底高程均在0米上下,几乎没有坡降。河道弯曲,安城至梅溪19千米
河道,直线距离仅8.6千米,弯曲系数2.2;梅溪至湖州市45千米河道,直线距离33千米,弯曲
系数亦达1.4。河床上宽下狭,据1963年自上而下测量,安城至梅溪段主槽宽80米~160米,堤
距120米~500米;梅溪至范家村段主槽宽70米~125米,堤距140米~500米;范家村至胥仓
桥段主槽宽85米~140米,堤距105米~320米;胥仓桥至杭长桥段主槽宽85米~140米,堤距
90米~150米。这些特性常致西苕溪中、下游宣泄不畅,洪水横溢成灾。
2.洪涝危害
西苔溪是一条历史上洪涝严重的河流,上有山洪为患,下有太湖倒灌。元至元二十七年
(290年)五月,梅雨特盛,连雨40日,浙西之田尽没无遗,幸而不没者,则大风驱太湖水汹涌
1
而来,民庐顷刻倒荡;至顺二年(1331年),湖州恒阴久雨,水涝害稼,太湖溢,安吉县漂民居
2890户。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九月朔,湖州大风雨昼夜如注,至冬无日不雨,禾稼仅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