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4 - 自然灾异志
P. 104

()台风暴雨。曹娥江洪水的气象因素,主要为台风暴雨。据上虞县洪涝灾害统计,从南
                                           1


                                宋乾道三年至民国36年(1167—1947年)的781年间,发生大水灾40次,出现时间多在农历



                                七八月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1956年、1959年、1961年、1962年和1963年等连续几


                                次大洪水,皆为台风暴雨所致。



                                         ()地理因素。曹娥江主要支流均为山溪性河流,坡陡流急,洪水暴涨暴落;上游支流呈
                                           2

                                扇形分布,新昌江、长乐江、黄泽江三大支流在嵊县近郊与澄潭江汇合,流域面积由847平方



                                千米骤增为2939平方千米,大水时干支流洪峰叠加,超过河道承泄能力;而干流东沙埠以下



                                又为感潮河段,洪水受潮汐顶托,在三界至蒿坝一带极易形成洪水停滞,加上河口淤积,宣泄


                                不畅,导致洪水泛滥成灾。



                                         ()水土流失。曹娥江上游的开发历史悠久,水土流失亦相对严重,暴雨时山洪直泻,为
                                           3

                                该流域洪灾易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2.洪涝危害



                                         曹娥江为历史洪灾严重之河流,新昌县城屡被大水侵淹。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大水


                                入新昌城,平地水深一丈,溺死者甚众。在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光绪四年(1878年)、十五



                                年等均有大洪水淹城的记载。民国11年(1922年)水灾,城区洪水从新东门涌入,沿江一片



                                江洋,岭外、新民、澄潭、镜岭、梅诸、四壮等乡淹死94人,冲坍房屋1046间,水毁农田7604


                                亩;沃溪(新昌江)洪峰流量达到2200立方米/ 秒。



                                         曹娥江流经嵊县,该县向来以城墙代堤,而洪水入城的历史记录不胜枚举。比如,南宋庆



                                元元年(1195年)大水,城为水啮,存者仅二三丈;明隆庆二年(1568年),洪水冲决西城,城中


                                水深1丈3尺,居民皆穿屋角而出,露坐梁脊。嵊县历史洪水以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最大,



                                据同治《嵊县志》记载,同年八月十四日(1850年9月19日)大雨,次日即平地水深数丈,舟行


                                城堞之上,全县漂没庐舍人畜无数;按嵊县县城以下清风渡附近下洋村保存的洪水痕迹高程



                                为吴淞20.12米,推算当时洪峰流量7160立方米/ 秒。民国10年(1921年)8月14日暴雨,



                                平地水深丈余,西自甘霖起,南自苍岩至城中及三界等处,沿江一带与崇仁等处被灾甚烈,灾


                                 区22个乡、640个村,有极贫21815户39136人、次贫5098户23709人,灾民因饥自尽,日有



                                所闻。次年水更大,8月6日、12日、30日和9月2日4次大水,洪水5次进城;据化龙门洪痕


                                调查,洪水位涨至吴淞高程24.22米,几与城墙顶齐平(城墙顶高程24.51米)。事后,嵊县民



                                 间一直流传当时“城墙上好洗脚”情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曹娥江出现较大水灾的年份有1949年、1954年、1956年、


                                 1959年、1961年、1962年、1963年、1979年、1988年,其中以1962年第14号台风洪灾最为严



                                重,流域平均雨量380毫米,东沙埠水文站实测洪峰流量6420立方米/ 秒,大部分江堤溃决,



                                全流域受灾农田54万亩,冲毁房屋1.84万间,嵊县城内水深1米~3米。




                                          ( 四)东苕溪流域






                                          1.致洪因素及特征


                                          东苕溪源出天目山,自南而北蜿蜒于杭嘉湖地区西部,全长151千米,左依崇山峻岭,右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