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自然灾异志
P. 148

第四章  高温和冰雪低温


















                                         高温和低温皆属灾害性天气,是气温变化的两个极端现象。先民以为天气寒燠异常为天



                                道运行偏离常度所致,有关记录也是现代探讨和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依据之一。全省高


                                温皆发生在夏秋季节,连续高温大体与干旱并行,可视为孪生灾害;低温天气由冷空气活动造



                                成,尤其是强大寒潮南下带来的严重冰雪过程,往往也是备受瞩目的历史自然灾异。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全球气候变暖,全省夏秋高温相对频繁,冬季平均温度上升,但暖期中出现的


                                不时气候灾异,仍以冰雪低温为主。










                                                                                                     第 一 节   高   温










                                         高温天气指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日子,连续3天或以上称酷暑或热浪,俗谓桑


                                拿天。浙江高温多见于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下的夏季,与全球同纬度地区相比,盛夏气候炎



                                热,如杭州7月平均气温28.9℃,较全球同纬度同月平均高出3.0℃;兼之夏季平均相对湿度



                                高达80%,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体温调节功能减弱,故处相同温度条件下,北方天气尚觉


                                爽皑,而南方却倍感闷热。





                                          一、高温记录





                                         首例高温灾害事件见于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浙北“五月大燠四十余日,草木焦槁,山



                                石灼人,暍死者甚众”①。此类的异常高温天气在南宋出现两次,另一例见于嘉定八年(1215



                                年),“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行都斛水百钱,江淮杯水数十钱,暍死者甚众”②。灾区


                                 自浙北直至苏、皖两省。持续性高温天气往往造成大面积农作物萎蔫、树木脱叶落果和水稻



                                高温逼熟,导致人畜中暑死亡及间接引发疾病流行等。但全省从南宋至清末的众多自然灾异



                                 中,明显高温灾异记载仅12条,其中典型高温事件8次,除上述两例外,余见于明嘉靖十八年


                                 (539年)、隆庆二年(1568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二十九年、四十九年,光绪十五年
                                   1


                                 (889年)等。所见相关高温热害历史记载不多的原因,主要是官府蠲赋救灾,向无蠲赈热害
                                   1


                                 的惯例;又持续性高温多伴夏秋季亢旱同时出现,故高温热害常归咎于干旱或为严重旱灾所







                                       ① 《宋史》卷六十三《五行志》。

                                       ② 《宋史》卷六十三《五行志》。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