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5 - 自然灾异志
P. 295

浙江山核桃主产区分布在临安、淳安、桐庐等县(市),干腐病在山核桃栽培区普遍发生,



                                  株发病率可达80%以上,病株上少则几个病斑,重则数百个病斑,造成树体枯枝枯株、减产或



                                  绝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该病即严重威胁山核桃生产,进入21世纪以后,发病仍有增


                                  无减。2002年,淳安县临岐、瑶山两乡镇4560亩山核桃发病,病株15684株;2006年,淳安县



                                  临岐、瑶山、威坪等6854亩山核桃发病,病株21368株;2007年,淳安县临岐、瑶山、威坪等


                                  7965亩山核桃发病,病株25896株;2008年,淳安县临岐、瑶山、威坪、王阜等10243亩山核桃



                                  发病,病株49635株;2009年,临安、淳安和桐庐等山核桃发病面积2.14万亩,其中严重发病



                                  0.44万亩;2010年,临安、淳安和桐庐等山核桃发病面积1.76万亩,其中严重发病0.51


                                  万亩。





                                           (三)毛竹枯梢病





                                           毛竹枯梢病的病原菌为核菌纲球壳菌目间痤壳科喙球菌属的黑喙球菌。以菌丝体在病



                                  竹病部组织越冬,菌孢借风雨传播,主要危害是年新竹。发病后轻者枝梢枯死,重则整株死


                                  亡;一般7月上中旬开始发病,在山岗、风口、阳坡、林缘及生长稀疏、抚育管理差的竹林内发



                                  病较重。受害毛竹林分质量下降,出笋减少,对毛竹生产威胁很大。



                                          1959年,黄岩、临海等县首次发现毛竹枯梢病。20世纪60年代初,在安吉、德清、舟山、


                                  仙居等地有陆续零星发生,此后全省大面积发生危害,造成毛竹枝条、竹梢枯死,严重时成片



                                  竹林枯萎。1971年,杭州、嘉兴、宁波等3市(地)发病面积18万亩,致病新竹1000万株,其中



                                  枯死225万株。1973年,全省发病面积50万亩,其中最严重的安吉县受害面积15万亩,死竹


                                  160万株;德清县受害竹林7万多亩,枯死毛竹140万株。1981—1986年,全省累计发病面积



                                  89.6万亩,年均14.93万亩。1987—1990年,对毛竹进行新竹钩梢,并采取以清理枯梢、枯枝


                                  为主,药物防治为辅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理,病情得到有效控制。1991—2010年,毛竹枯梢病



                                  除个别地方零星发生外,已无大面积成灾现象。





                                           (四)马尾松毛虫





                                           马尾松毛虫为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昆虫,又名毛辣虫、毛毛虫,境内松林均有分布。


                                  主要为害马尾松,亦对黑松、湿地松、火炬松、雪松等针叶林造成损害,幼虫啃食松针,虫口大



                                  发生时,数日内即可将连片松林针叶蚕食一空,远看焦黑枯黄,如同火烧一般,称为“不冒烟的



                                  森林火灾”。轻者影响松林生长,重则造成松树枯死。


                                           马尾松毛虫繁殖力强,产卵量大,在境内1年繁殖2代~3代,幼虫在针叶丛或树皮缝隙



                                  越冬,4月中旬老熟,每年第1代发生较为整齐。幼虫一般喜食老叶。成虫有趋光性,以夜间



                                  20时左右活动最盛。成虫、幼虫扩散迁移能力都很强,在海拔100米~300米丘陵阳坡地段,



                                 对10年生的小密度马尾松纯林容易造成侵害,而各种类型的混交林均有减轻虫害作用。5


                                  月或8月雨天多,湿度大,为有利虫卵孵化及幼虫生长的气象条件。


                                          浙江最早记载的马尾松毛虫害事件,见明天启《江山县志》: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虫



                                  灾,啮食松叶几尽。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自夏至秋,缙云县虫蚀松毛殆尽;同治十三年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299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