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1 - 自然灾异志
P. 291

测协作组调查:农田鼠密度平均10%~15%,高发地区达30%以上,以早稻秧田、单双季混栽



                                  区的单季晚稻、大豆、花生等作物受害最重;粮食作物损失率5%~8%,严重田块达20%~



                                  60%;全省损失粮食产量35万吨以上,加上对农家和仓库储粮的损害,共计损失粮食100万


                                  吨左右。



                                           鼠类在为害粮食的同时,还会传播多种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1985


                                  年,全省65县(市)发现流行性出血热病,其中有10县发病率超过0.03%;1986年全省流行



                                  性出血热发病10950例,钩端螺旋体发病2889例。



                                          鉴于农田鼠害日益加重,1982年安吉县病虫测报站等单位率先开展鼠害调查;1985年由


                                  省植保站主持,组成浙江省农田鼠害研究协作组,参与的有杭州、宁波两市植保站,安吉、桐



                                  庐、诸暨、宁海、永康、缙云、天台、临海、黄岩和瑞安等13县植保(测报)站,至1988年基本查


                                  清害鼠种类、优势种及发生规律。经13县(市)40个试验点的害鼠监测,并组织50县(市)普



                                  查,共获害鼠标本11329号,明确农田害鼠种类有黑线姬鼠、褐家鼠、小家鼠、黄毛鼠、黄胸鼠、



                                  社鼠、巢鼠、针毛鼠、大足鼠、白腹巨鼠、淡腹松鼠、黑腹绒鼠、东方田鼠13种,隶属1目3科。


                                          境内农田鼠类优势种为黑线姬鼠,占76.2%;浙南地区优势种为黄毛鼠,从北至南、自内



                                  陆到沿海鼠密度渐趋增加,分布北界在浙北地区。各地理区域的优势种群为:杭嘉湖、宁绍水



                                  网平原地区为黑线姬鼠,部分为褐家鼠;浙中丘陵地区为黑线姬鼠;浙南沿海地区为黄毛鼠,


                                  部分以黑线姬鼠占优势。此外,萧山等棉麻稻混作区,食虫目的臭鼩亦占一定比例。黑线姬



                                  鼠每年有两个繁殖高峰期,分别为4—5月和9—10月,其中6月和10—11月为发生数量高



                                  峰期;黄毛鼠的数量高峰期在每年3月和8—10月。鼠类种群数量消长与年龄结构呈密切相


                                  关,黑线姬鼠种群年龄在3—4月以成体工组和亚成体为主,8月趋向老年型,11月以亚成体



                                  为主,幼年组比例达高峰,全年种群随季节呈规律性变化。


                                          农田鼠类是杂食性动物,喜食稻谷、大米,偏食甘薯、小麦,以作物播种期和成熟期为害最



                                  严重,主要为:盗食种子,导致断垄缺苗,剥穗取食,造成枯心,以及咬断穗颈、穗轴和植株等。



                                  1990—1993年全省农田鼠害1200万亩~1400万亩,占粮地总面积44%~51%;每年农田鼠



                                  害损失粮食2.5亿千克~3亿千克,加上农家和仓库贮粮的损失,合计达到9亿千克~10.5


                                  亿千克,相当于百万亩庄稼绝收,其危害已超过主要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1993年,据13个鼠情监测点调查,农田平均鼠密度9.13%,比上一年增加21.4%,以水



                                  稻秧田、早熟单季稻、大豆等油料作物受害较重。1994年,农田鼠害程度中等偏重发生,部分



                                  地区严重发生;据12个鼠情监测点统计,平均鼠密度6.91%,除低于1984年、1985年和1993


                                  年外,均高于其他年份。1995年10月至1996年1月,大部分地区越冬害鼠密度偏高,农田鼠



                                  密度7.1%~15.8%,比上一年度升高11.8%~31.7%;据省鼠情监测协作组报告,农村室内



                                  鼠密度5.21%,城镇室内鼠密度1.51%,亦居较高年份,导致大面积农田鼠害发生。1996


                                  年,全省鼠害发生面积1164万亩。1997年,据桐庐县监测点观测,2月鼠密度高达16.6%,是



                                  近14年间第二个高峰年;12月农田鼠密度平均7.62%,比上年同期高出13%,超过防治指标



                                  1.5倍;农村室内鼠密度4.09% ;全年鼠害发生面积1240万亩次,损失粮食2.5亿千克。


                                  1998—2010年,全省每年鼠害发生面积为1100万亩次左右,鼠害率3%左右;其中,2003年全
   286   287   288   289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