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自然灾异志
P. 86
212次,平均1.2年1次。
民国时期记录干旱33次,平均1.1年1次。该时期全省开始近代气象站网建设,旱情记
述同时也始见降水观测的定量数据,如民国18年(1929年)湖州春旱,3月雨量25.3毫米,
5—10月汛期总降水量696.8毫米;民国23年夏大旱,嘉兴连晴83天,无雨日数100天以上,
6—8月降水量仅85.2毫米;民国25年,黄岩7—8月旱,仅降水11.3毫米;民国32年7月、8
月又旱,两个月降水51.2毫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10年,记录各地干旱43次,平均
1.4年1次,并依托日臻完备的现代气象、水文观测系统,初步掌握了干旱发生的时空变化
规律。
二、时空特征
( 一)历史变化
浙江历史时期的干旱变化与降水量长期趋势一致,存在世纪尺度及一系列次级尺度的周
期性起伏交替。据杭州市历史旱涝序列分析,在历史少雨期,旱和偏旱年份的平均出现概率
为33%,而在历史多雨期则只占17%的概率。①严重世纪性干旱出现在17世纪,以世界小冰
河期气候为背景,全省旱灾频繁,自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连续3年夏旱之后,在泰昌元
年(1620年)至清康熙二年(1663年)或连年旱灾,或间隔1年~3年即发生一次严重旱灾。
位于浙中沿海的台州地区,干旱灾害次数竟然超过水灾,也是该地区500年旱涝记录中的特
别现象。
历代旱灾多呈阶段性变化,干旱记录相对密集出现在5世纪60年代,6世纪50年代,8
世纪末至9世纪初,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11世纪70年代,12世纪30年代、80年代,13世
纪10—40年代、60—70年代,14世纪初,15世纪40—50年代,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16世
纪20—60年代、80年代,17世纪初、20—90年代,18世纪10—20年代、40—50年代、80年
代,19世纪10—30年代、50—70年代,20世纪初、30—40年代等。
1951—2010年,以梅雨结束后,任意10天内无雨日数大于或等于4天,同期蒸发量与降
水量比值(干燥度)大于或等于2.0,连续40天以上为指标;出现全省性持续时间长、灾害较
重的干旱19次(年),平均3年一遇。其中,20世纪50年代4次、60年代3次、70年代2次、
80年代3次、90年代6次,而2001—2010年仅出现1次。严重干旱年份有1953年、1961年、
1967年、1971年、1990年、1994年、1997年、2003年8年。21世纪初,全省夏秋干旱趋少,因
为台风影响频繁,尤其是登陆台风增多,每次皆带来丰沛降水;但气候增暖,一旦出现干旱,则
危害加剧,2003年暴发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即为显例。
( 二)季节分布
以夏季干旱为主,秋季次之。3—20世纪,历年各地记载有干旱时段的个例共936例,季
① 李惠丰:《杭州市1330年以来旱涝的初步分析》,载《浙江气象科技》第10卷第2期,1989年,第24—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