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1 - 自然灾异志
P. 91
贞元六年(790年)夏大旱,自淮南至两浙、福建等,井泉枯竭,疫病流行,死亡人口众多。宋咸
平三年(1000年)、明道元年(1032年)遭遇旱歉,严重饥馑与疫病流行,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至熙宁八年(1075年)夏,吴越大旱,灾情空前,饥馑疾疠,死者殆半。此后在元祐四年(1089
年)、嘉泰三年(1203年)、元至大元年(1308年)、元统二年(1334年)均发生以干旱为背景的
疫病流行或饥疫并作事件,其中在至大元年,绍兴、宁波、台州三府疫病死亡2.6万人。明代
记载旱疫13次,疫情严重有:正统十年(1445年),绍兴、宁波、台州三府属县自去冬瘟疫大
作,延至春夏不止,疫死3.4万人,其中,宁波府各县死亡军民6600人,朝廷特遣官员往绍兴
祀南镇,祈求消弭旱疫;嘉靖二十四年(1445年),浙北旱歉,时疫流行,饥饿疫病死者横藉道
路;万历十六年(1588年)至十八年,连年夏秋频旱,太湖水涸,浙北瘟疫盛行,死者无算;崇祯
十四年(1588年)夏大旱,河流干涸,普遍流行痢疾,浙江死者数万。清代记载旱疫22次,顺
治元年(1644年)即遭遇严峻疫情,其时北方人口大批入境,致肺鼠疫传入浙北;韩湘《梦游纪
略》记述宁波一带情形,称“岁在甲申,旱魃肆虐,斗米千钱,疫疠大作,城郭内外所在填尸枕
藉”①。嗣后康熙间记载旱疫6次,乾隆1次。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真性霍乱由海路传入
浙江,因干旱极易造成水源污染,故医家称“此症屡行,然必在夏热亢旱酷暑之年,则其症乃
剧”②。自此,霍乱与呼吸道传染病天花、白喉成为浙江清代后期伴随干旱反复流行的三大凶
险疫病,死亡人口极多。道光十四年(1834年),大旱,饥馑,疾疫盛行,仅缙云县就病死万余
人,青田县户口因疫殁骤减十之二三。光绪元年(1875年)夏,杭州干旱异常,最高气温常在
35℃~41℃,致疫病丛生;次年秋又旱,白喉、天花流行,死亡儿童不少。民国时期记载旱疫6
次,疫情严重如民国18年(1929年),浙东南春季大旱,台州、温州均发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乐清县病死3000余人;民国29年夏秋,沿海80余天无雨,全省霍乱患者极多,仅岱山岛霍乱
病人万余,病死者超过100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多种水源性和虫媒烈性传染病得
到有效控制,但干旱作为自然影响因子,对呼吸道传染病等的流行仍然存在威胁。1963年,
沿海冬春大旱,黄岩县自1962年11月28日至1963年4月17日连续141天干旱少雨,流行
性脑脊髓膜炎发病率189/ 10万,洞头县更高达1521/ 10万,同时百日咳大为流行;1967—
1968年冬春干旱,部分地区流脑发病率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2003年的非典型肺炎
(ARS)流行期间,自南而北同样存在干旱少雨的气候背景。
S
四、主要灾情
(一)三国至五代
三国至五代时期记载干旱23次,其中旱情严重见5个时段:晋咸康元年(335年),天下普
旱,浙江以绍兴、余姚最重,斗米卖到500钱,并有掠卖人口现象。咸安二年(372年),浙北大
旱,人多饿死。南北朝宋大明年间(457—464年),连续7年农业荒歉,浙北及宁绍地区尤其
① 〔清〕光绪《慈溪县志》卷五十五《祥异》,引韩湘《梦游纪略》语。
② 〔清〕王士雄:《温热经纬》卷四,学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