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自然灾异志
P. 96

( 一)洪涝记录





                                         古代记载洪涝概称水或大水。最早有确切年份的水灾记录见于《越绝书》所述春秋鲁定


                                公十四年(前496年)嘉兴飓风大水。此后见于正史的首例水灾为《三国志·吴书》记载的吴



                                五凤元年(254年)夏大水。自此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历代共记水灾513次(年),内有水



                                情或灾情描述的记录占76.5%。其中,三国至隋代20次、唐及五代17次;历代水灾记录至宋


                                代以后渐趋密集,见于宋代64次、元代37次、明代180次、清代195次;又明清两代的水灾记



                                 录,平均有近3年两遇频率。



                                          历代水灾有明确月份的记录389次,以农历五月梅雨盛期发生的水灾频率最高,占总数


                                 的23%;其次为农历七月台风季节水灾,占总数的21%。而历年农历五月至八月主汛期出现



                                 的水灾概率,合计占77%。冬季水灾较为少见,发生概率为5%,属小概率灾异事件,亦与气



                                候变化有关。如宋嘉定十年(1217年)“冬,浙江涛溢,圮庐舍,覆舟,溺死甚众”。①明嘉靖十


                                八年(1539年)“冬十月,有流殍集钱塘江。是年冬,衢、严等府大水,漂流房屋、什器、男女至



                                钱塘江者无算”。②清咸丰九年(1859年)冬至,嵊县曹娥江水溢;十二月十七日,景宁县梧桐



                                 陡现隆冬大水等。


                                         历代水灾除文献记述外,各地遗存不少最高水位标记刻痕和摩崖石刻,也是研究古洪涝



                                灾害的重要历史信息。比如,丽水南明山石刻记载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十六年两次山洪



                                暴涨,高约8丈的特大洪水;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八月,余姚四明山陡发大洪水,县西30


                                里地有宋元符年间(1098—1100年)建造的房屋一座,当时人有刻大水痕于厅柱,而是年大水



                                竟高出旧痕2尺5寸;光绪八年五月初五(1882年6月20日)梅汛洪涝,兰溪大水涌入城中,



                                 比上年水志所标高出2尺。这些零星记录,也是现代江河水位观测的滥觞。



                                         民国时期(1912年至1949年9月)发生水灾30次(年),除民国3年、8年、16年、25—27


                                年、33年未见水灾记载外,其余年份均出现水灾。民国时期的近代水文观测站网建设亦步入



                                启动阶段,但抗日战争期间因受日本侵略军的破坏,所存观测记录多残缺不全。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以来,水患仍然频繁,梅汛期洪涝近3年一遇,1954年、1999年尤其严重;但气象水



                                文站网和现代设施建设日臻完备,各项水文要素记录为掌握洪涝灾害规律、防洪抗灾提供了



                                基本依据。





                                          (二)梅汛期洪涝





                                          梅汛期洪涝由梅雨锋停滞或长期徘徊引发的暴雨所致,以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100毫


                                米,或连续3天超过150毫米为指标。全省梅汛期洪涝灾害分布趋势为:自西南至东北渐次



                                减轻,以浙西南山地丘陵区为害严重,浙东海岛地区影响较轻。地区分布特征为:浙西和浙西



                                南为洪涝高发地区,平均2年~3年一遇,因该区的山脉走向和海拔高度皆有利于西南季风







                                       ① 《宋史》卷六十一《五行志》。

                                       ② 〔清〕康熙《仁和县志》卷二十五《祥异》。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