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6 - 龙港镇志2009
P. 416
- 374- 龙港镇志
年 2680 人,1992 年和 1997 年均为 2300 多人,其他年份在 600~2300 人之间。 渔民较
多的是城南、海城、龙江和白沙办事处。 2009 年,全镇渔民 1065 人,其中城南 515 人、海
城 464 人、龙江 56 人、白沙 30 人。
全镇从事渔业生产的村,据 1991 年统计有 39 个,其中海城有二河、东庄、岑浦、章
良、朝北处村,龙江有新美洲、黄家蓬、涂厂、瓦窑头、浦后、河北庙等村,城南有江口、李
家垟、下埠、洪中、池浦、金钗河、朝西屋村,白沙有方中、方南、方北、象岗村。 2003 年后,
由于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海涂围垦逐步扩大,已形不成专业渔村。 2009 年,从事海洋渔
业生产的办事处主要有海城、城南、龙江和白沙。
渔 汛
渔汛也叫渔期,是海洋鱼类在一定环境中长期形成的结群洄游周期,成为海洋捕捞
的汛期。 境内和南麂渔场历来有冬春鳗鱼苗汛、夏季中华绒蟹苗汛、中国毛虾汛、春季
鲳鱼、鳓鱼、马鲛鱼、目鱼汛,夏季丁香鱼汛,夏秋中型虾汛,冬季带鱼汛;以前曾有过大
黄鱼汛、小黄鱼汛。
冬春鳗鱼苗汛 境内沿海江河口每年冬至到翌年春分盛产鳗苗,以日本鳗鲡幼苗
为主,还有少量中华鳗鲡和花鳗鲡的幼苗。 亲鳗,在淡水中生活,每年 9~12 月性成熟
时作降河生殖洄游,在海中每天游速 8~10 海里(环境适应时,可达 30~60 海里),其产
卵场在台湾省以东(北纬 20°~28°,东经 120°~144.5°)范围内,水深 400~500
米,水温 16℃~17℃,盐度 35%以上的太平洋海区,一尾雌亲鳗可产卵 700 万~1300
万粒,产卵后死亡。 卵为浮性卵,随流飘浮,孵化期为 10 天(据人工孵测定,在水温 20=
℃时为 73 小时),孵出的仔鱼逐渐上升到水的表层,形象柳叶,故称“叶仔鳗苗”。 到达
大陆沿岸海域时,变成“白仔鳗鱼”。 10 月中旬开始溯河(大都在夜间涨潮时进行),并逐
渐变成“黑仔鳗苗”。 龙港镇沿海江河口区每年 11 月中旬见鳗苗,翌年 1~3 月形成捕
捞鳗苗的旺汛期。 渔具主要是大网、挂子网和手摆罾。 鳗苗年产量的多少,与台湾省东
部黑潮的水温变化具有正相关关系,与当地秋季降雨量具有负相关关系,同时也受尼
尔诺流的影响。
夏季中华绒螯蟹苗讯 中华绒螯蟹也称河蟹、田螃。 亲蟹生活在淡水中,2 龄即达
性成熟,9~11 月作生殖降河洄游。 亲蟹降河后,进行交配,雄蟹在交配过程中大量死
亡,雌蟹很快发育成膏蟹,清明前后成抱卵亲蟹,卵熟后在沿岸近海区撒籽,其仔经过
多次变态,形成大眼幼体,具有强列的趋向淡水和趋光性,喜过群居生活。 龙港镇沿海
大小水闸和河口,一般于 5 月初旬见蟹苗,5 月中旬至 6 月下旬结束(起水潮开始,下午
结束)。 民国时期,当地农民用撩兜于淡水闸口捕捞“蟹饭”(因蟹体表光滑、透明、色白、
故称之),放入稻田帮助松土和锄草,起增值作用。 70 年代开始,水产部门进行人工放流
增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