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9 - 龙港镇志2009
P. 419
第十三篇 渔 业 - 377-
马船宽 0.25~0.32 米,长 2.2~2.5 米,船头翘起,靠人用脚蹬涂泥行驶。 这种船用于滩
涂采捕作业已有 1000 多年历史,用于滩涂养殖业也有 250 多年历史。
马 龙 又名“两头飞”。 首尾稍翘,头尖平,无甲板,船长 3~7 米,宽 1.5 米,型深
0.5 米,总吨位 2 吨,净 1.5 吨,靠人力划二桨行驶。 龙港镇域在民国时期始用于沿岸擂
网业和大船的替脚船,沿用至今。
夹网船 又名秋船。 尖头,肚稍大,有二桅(主桅 10 米,头桅 5 米)一橹,船长 12~
13 米,宽 3 米,型深 0.9 米,总吨位 12~13 吨,净吨位 8~10 吨,靠风力或人摇橹行驶。
清光绪年间( 1890 年后),始用于龙江沿岸夹网业。 20 世纪 50 年代较盛,60 年代后期消
失。
艚船 尖头,开角,尾部有尾扇,船前部有部分甲板,其他部位无甲板,有二桅
(主桅 14 米,头桅 8 米,用毛竹或木制)四桨,船长 16 米,宽 3.5 米,型深 0.9~1 米。 总
吨位 24~25 吨,净吨位 16 吨,主要靠风力或人划桨行驶。 宋绍兴十五年(1145),龙江
等地始用于定置张网业。 民国 36 年(1947)有 17 只,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消失。
单 背 分乌沙头、顶松头、连江式等船型。 有二桅(主桅 12 米,头桅 9 米)一橹,船
长 11~14 米,宽 3.2~3.5 米,型深 0.8~1 米,总吨位 19~21 吨,净吨位 13~14 吨,靠
风力或人摇橹行驶。因出海捕鱼时背两只马龙船或摇鱼船而得名。龙江、沿江等地 1953
年始用于海洋渔业,1975 年后消失。
双 背 分连江型、乌沙型、顶松型、马榄型等船型。 有二桅(主桅 15 米,头桅 12
米)一橹,船长 19 米,宽 4 米,型 1.1 米,总吨位 27~28 吨,净吨位 20~21 吨,靠风力或
人摇橹行驶,捕鱼时背有 4 只马龙船或摇鱼船出海生产。 境内龙江、沿江等地双背船
1953 年始用于海洋渔业。
机动船 1957 年境内开始有机帆船。 1991 年有机动船 278 只,1221 吨位,7153 匹
马力。 1995 年加速渔轮发展,1998 年逐步淘汰机帆船。 至 2000 年,海洋渔业捕捞全部
实行渔轮化。 机动船的具体类别有:对网机帆船,分为连江型、乌沙头型和轮船头型。 木
质单桅,桅长 18~20 米,一般船长 24.5 米,两柱间长 19.85 米;甲板长 21.45 米,船宽
5.66 米,型深 1.75 米,总吨位 60 吨,净吨位 21 吨,主机马力 60~185 匹。 对网机帆船始
建于 1956 年冬。1957 年龙江有一对,主机马力 4110 型车 60 匹马力,30 总吨位。60~70
年代大量发展,1978 年开始, 马力逐步增大到 120~185 匹。 1984 年和 1985 年经海洋
捕捞业调整,1990 年龙江、 沿江两地有对网机帆船 52 只。 2009 年共有机动渔船 138
艘,5455 吨位,9496.5 千瓦。 其中拖网 14 艘,1680 吨位; 灯光 19 艘,3040 吨位,4164.3
千瓦;刺网 14 艘,98 吨位,440.2 千瓦;其他 91 艘,637 吨位,1638 千瓦。
拖虾机帆船 有轮船、尖头和乌沙头型,一般机船总长 23.8 米,两柱间长 19 米,甲
板长 12 米, 船宽 5.1 米, 型深 1.5 米,40 总吨位,14 净吨位, 主机马力多数为 120 匹。
1976 年,龙江渔业队新建 14 只。这种机帆船在沿岸、近海进行拖虾试验没有成功。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