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22 - 龙港镇志2009
P. 422
- 380- 龙港镇志
蛤、蜻子、弹涂鱼、虾、蟹等。
张网业 分定置张网业和流动张网业两类。定置张网业又有单桩和双桩之分,流动
张网业有单锭和双锭之别。 镇内主要有定置单桩及竖杆张网业。 张网业历史悠久,早在
宋绍兴十五年( 1145),龙江渔民就进行虾 船张网业。主捕梅童鱼、虾类等。元至治三年
(1323),龙江、沿江等渔民进行应捕张网业,主捕中国毛虾。至 1991 年,有定置张网桩头
260 个,产量 630 吨,1996 年有张网桩头 300 个,产量 280 吨。
钓 业 分延绳钓和耙刺两大类。 带鱼钓业主要在龙江等地,1961 年消失。 耙刺类
拉钓和弹涂鱼钓业起始时间无考。 耙刺类拉钓主要分布于海城。 弹涂鱼钓分布于海城、
白沙等地。
围网业 有无囊围网和有囊围网两种。 无囊围网业,1972 年 8 月龙江派人到广东
潮阳学习灯光围网,10 月龙江发展 1 组,生产不佳。1973 年又去广东试捕 60 余天。由于
网具过小,不适本海区生产而停办。有囊围网分擂网、夹网和对网等。对网始于 1953 年,
1956 年开始发展机帆对网。 1985 年以后,因四大经济鱼类资源衰退,对网机帆船数锐
减。至 1990 年,龙港渔业公司尚有 26 对。夹网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由福建泉州引进,
1968 消失。 擂网始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由中墩南头渔民创造在沿海生产,并传到龙
江等地。
拖网业 1994 年,全省推广机帆船大拖网业。 1976 年发展梅鱼拖网业,1986 年又
发展拖虾业,并发展渔轮拖网业。
敷网类业 分布在海城、白沙等地,始于清道光五年(1825)。 至 1991 年,海城、白沙
等地有罾筏 70 个单位。
笼壶类业 起源很早,至今海城、白沙、龙江等地还有青蟹笼、夹墙笼、墨鱼笼存在。
敲 业 敲 是捕捞黄鱼的一种作业,根据传说起源于清初嘉庆年间。其作业方法
为:根据海水流向。 围放大网于海洋之中,在上游留一大缺口,用小船数艘,每船 2~3
人,置木梆两个,在网围上游顺水而下,使劲敲击木梆循环游弋。 凡黄鱼在水底闻强烈
声响,鱼群即行团聚而顺流入网,甚至“泛白”(漏网),一网打尽。 每网产量以万斤计,多
者数万,有时过重难收,竟需割网放掉部分(所放之鱼已死)方能收网。 境内“敲 ”业是
从福建、广东沿海渔区传入。 1957~1964 年,江南沿海及石路、舥艚、龙江一带渔区敲
鼎盛,甚有农业生产队亦置网敲 作业。 当时正处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渔农业收入甚
差,故取此生财之道。 每日大量黄鱼上市,因市场鱼货超饱和,自然贱价倾销。 有时每斤
三五分钱遍送偏僻山区挜卖,吃“爱国鱼”,或有过剩馊腐者,倒入粪坑充作肥料。 由于
敲 捕捞造成水产资源严重破坏,酿成黄鱼濒临绝迹的恶果。 初时人民政府姑念农渔
民生活困难,虽禁不力。 1962 年起三令五申,屡禁不止。 直至 1964 年农村形势有所好
转,方得绝禁,却已成亡羊补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