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9 - 龙港镇志2009
P. 769

第二十七篇        民 俗                          - 727-


                   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习称“春龙节”。 此节前后是廿四节候中的“惊蛰”,据神话传说
              冬眠的龙,将被“惊蛰”雷声惊醒。 故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是日中午吃芥菜饭,意能

              明目、洁身。 此俗农村尚存。


                   清 明

                   既是节气,又是节日,一般在阳历 4 月 5 日前后。 家家妇女逛郊野、寺院,谓之“探
              春”,又称“踏青”。 农家有折柳插于门,做柳圈套于小孩头顶的习惯。 民间向有清明扫墓
              (俗称拜坟)的习俗。 扫墓时,焚香点烛,祭扫坟坛。 俗源于春秋时介子推和他的母亲被
              晋文公焚死绵山,后人扫其墓凭吊,嗣后民间习成此俗。



                   端 午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俗称重五),龙港人以大节操办,有:“三日重五,四日年”之说,

              故习俗气氛浓厚,活动内容丰富:
                   插菖蒲     旧时这几天家家户户将菖蒲作成剑状, 用红纸条粘贴门上, 据说可以避
              邪。 五月初三、初四及端午节的早晨,常有沿街叫卖菖蒲、草头之类的担子,过了端午则
                                                                —
              无人问津,此类小贩也销声匿迹,故有“重五日卖菖蒲——短命生意”之俗语。 今日龙港
              此习俗仍沿袭下来。

                   包粽子     是端午必不可少的食物。 家家户户备以粽箬、棕榈或咸草,浸以糯米自包
              粽子,其馅心有猪肉、火腿、豆沙等,没有馅心的叫“米粽”。也有许多家庭用稻秆烧成灰,
              用沸水淋之取其汤汁煮粽,俗称“灰汤粽”,别有风味,据说“灰汤”有碱的成分,食之可助
              消化,久存不易变质,这是龙港一带民间独有制法。

                   煮蛋、抹雄黄酒         端午节早晨,一般家庭都要煮鲜蛋或咸蛋与粽子作早餐。 有的家
              庭则备“草头汤”(黄金山、金银花藤、花麦肾、白矢藤等十多味挥发性中草药混合而成)
              煮蛋及给小孩、成人沐浴,据说可以清凉解毒、驱暑避热。 中午时分,有许多家庭将雄黄
              酒与白酒调和饮用及涂抹小孩手心、耳部及额头,据说可杀菌及诸病不染。 也有将雄黄

              酒与生石灰喷、洒房屋的阴暗角落、潮湿之处,以防“五毒”滋生。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
              已经认识到雄黄含 “砷”的有毒成分,作用有杀菌、祛毒之功效,但内服“雄黄酒”则对躯
              体有危害。
                   香袋与午时茶         端午节是大节,故中午这餐比平时丰盛得多,全家老少欢聚一堂;

              妇女利用多色小布片做成鱼、虎、狮、猪等形状的小布袋,也有的用“散线”(一种染成多
              种颜色的稍粗丝线)制成网袋,内装桂皮、茄香、细辛等芳香性中药或装樟脑丸,也有的
              染成彩色的鸡蛋、鸭蛋装进网袋,挂在儿童胸前,或悬于床帐上;此日中午,富裕之家取
              陈皮、柴胡、霍香等制成一种成药,药性平和有去湿、解暑、健胃之功效。后医家在此基础
   764   765   766   767   768   769   770   771   772   773   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