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4 - 龙港镇志2009
P. 774

- 732-                             龙港镇志


               还有“长命牌”、“脚铰”、耳环(富户金制、贫家银制),俗谓佩之可保长命。


                   庆 寿

                   年长者一年一度的生日,除女儿送“膀蹄”或“鸡蛋”之类外,无其他祝贺活动。童年,
               大人为孩子健康成长,给吃面条、鸡蛋,表示祝福。 近年来居民逢子女生日,备置生日大
               蛋糕,按年岁插上彩烛,亲友同学送礼祝贺,主家设宴招待。 传统习俗 30 岁起称首届生

               日(寿称壮年),庆贺活动较排场;40 岁“寿称强年”、50 岁“寿称艾年”,谓小生日,亦行
               庆祝活动,但没有“首届生日”热闹;60 岁寿(称耆寿),70 岁(称稀寿),80 岁(称耋寿),
               90 岁(称耄寿),百岁寿(称期颐寿),皆为大寿,寿礼丰盛,仪式隆重。 大寿由儿孙协同女
               婿发起,亲友皆携礼参贺。 堂上寿烛高照,堂中寿星图像高悬,左右两壁满挂寿幛、寿
               屏、寿联。 正中置太师椅,寿翁就座,儿孙、姻亲、晚辈依规序跪拜,称拜寿。 行仪毕,鼓乐

               声中开筵聚饮,称寿场。 上述寿仪,概属乡绅殷富之家。 民间一般 60 以上大寿,由女婿
               向丈人拜寿,送寿桃、寿面、衣物等。 余亲听便,寿筵亦简朴。 双老同庚称“双寿”,贺者必
               送双份礼品,女婿须献寿匾。



                   冥 寿
                   俗称“阴寿”。 旧时做阴寿者,多为大户人家。 家设寿堂,约请僧道诵经打忏,亲友送
               礼品及纸锭之类,临堂拜祝,亦有在道观做道场的。 稍有识之民,大多不为此举。





                                                 丧葬民俗


                   初 终

                   将终,亲属旁围候终嚎哭,称“送终”。 终老(死亡),举家围尸恸哭,继而孝子(孝女)
               予以沐浴更衣,移置板门上,抬放厅堂依礼设帏,随立“灵套”、香炉,一碗冥饭插七支筷
               子,缠以苎棉,尸旁点灯,亲人候守不断烧香焚纸,称“辞生”。 倘遇打雷,要给尸撑伞,且
               忌猫近尸体。



                   报 丧
                   俗称报死,亦称发讣文。 向亲属报丧只能在门口告知,报后即离,不能进门。



                   殓 棺
                   依照阴阳先生所择时辰入棺,棺底垫以草木灰、火炭和粗纸。 遗体仰卧、双手置胸,
               枕边填满纸锭,盖上寿被。 头露,以候瞻仰遗容,移棺于堂中。 入殓时,居丧亲属分别成
   769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776   777   778   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