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5 - 龙港镇志2009
P. 805
第二十九篇 人物传 - 763-
清咸丰八年(1858),赵启组织金钱会在钱仓揭竿而起,南琴受邀参加义军,同陈成
开共负拳棒教习。 被誉称第四条好汉。 后义军败北瑞安,首领牺牲殆尽,唯南琴只身突
围逃脱,至飞云江畔见一只搁浅的“马龙”(小船名),遂推上江面,以手代浆过江,返家
时正直乡团练在通缉他,有好心村人博斋向杨配籛团董为南琴求饶,配籛素慕其名,令
面试一路拳术使识,南琴使拳,腿起处地下震动,配籛钦伏,豁以免缉。
南琴崇尚武德,不以武术凌人,而是健身自卫,不吝传授乡邻子弟,李家垟由此习
武成风,谚道:“李家垟老鼠会打拳,囡儿会划船。 ”
李守汉(1850~1927) 南琴之子。 童年由父亲传武艺,秉承父之风范,宽厚待人,
习武自卫。28 岁设坛,门徒遍及江南、江西、江北。金乡名师陈萃桃、宜山陈佩环,皆其高
徒。
时有舥艚垟底村拳师某,嫉妒守汉鼎名,佯聘其当教师,当晚入门之前,地洒油菜
籽,意图滑倒,开端出丑。 守汉知情,入时步稳健,一落座,打翻前后突然偷袭三人,撞翻
屏风,谋者惊骇而赔罪,献以重礼道歉。 守汉不为计较。
陈大权(1859~1930) 乳名家行,晚清从九品,龙港镇平等办事处希贤村(清属慕
贤乡十都东墩里河上堡希贤地方)人。 家道富足,但其勤劳俭朴之风从不改变,上市或
出门做客,脱掉蒲鞋(蒲草制作的鞋),夹在胁下或放在篮子里,赤脚步行,直至目的地
才洗足穿鞋。 平日乐善好施,凡地方修桥补路等公益事业都带头出资出钱,尤其调解纠
纷,不遗余力。 清末民国初年,江南一带特别是白沙以南地方宗族纷争十分严重,为调
解纠纷不惜一切代价,力求息事宁人。 据传,有一次舥艚发生两姓宗族械斗,他在调解
中回家卖了许多稻谷,肩背一大袋银元,前去耐心说服双方,从中进行有力的调解,终
于平息了一场涉及十七条人命的干戈。 由于他热心调解宗族纠纷,普遍得到乡村群众
的好评。 民国 7 年(1918),六十大寿之期,时任平阳县知事叶大澄,为了表彰对民间作出
贡献的乡耆,给予赠送寿匾,其内容是:“平阳县知事叶为乡耆陈大权先生六秩荣庆立,
中华民国七年冬月谷旦”。 横额大字为“美意延年”(此匾“文化大革命”时被毁)。
鲍铭书(1865~1937) 又名潜,字竹君,别字拙中,号公素,又号筠庄,刘店人。出身
农家,赖叔父护持,14 岁应童生试,得第一名。家贫,遂授课谋生。不久患肺病咯血,课余
练习“五禽戏”及书法,至 30 岁渐康复,再参加岁试,补为廪膳生。 主持过县农桑局(设
芦江寺)。
科举制度废除后,于同村刘绍宽率先在家乡办起第一所新学制的白沙小学。 但刘
即去温州任职,由鲍铭书主持校事,学生成绩为江南各小学之冠。 劝学所聘为劝学员。
民国初年,被选为县议员。
早在清光绪九年(1883),在瓯城于乡友 7 人结成续兰吟社。 光绪二十一年,寓居张
家堡,与王理孚等朝夕过从酬唱。 至 50 岁时(1914),又邀约江南诗友夏绍俅等 9 人结
成无闻社,每年聚会一次,统一命题,赋诗互相评阅。 延续了 10 年,又共同赋诗纪念,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