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6 - 龙港镇志2009
P. 806
- 764- 龙港镇志
刘绍宽编成《十度重阳酬唱录》。
民国 4 年(1915),王理孚发起纂修《平阳县志》,刘绍宽任副总纂,邀鲍铭书编金石
志。 跋山涉水,搜罗了全县的摩崖、碑刻、题桥、经幢、塔砖,一一细加考订,无所遗漏。 10
年后,县志完成,仍回乡里,为白沙小学扩建校舍而到处奔走集资。 民国 16 年,时局突
变,使这些关心世道人心的士绅们无所适从,需要精神上互相支持。 第二年(1928)参加
王理孚发起组织的戊社(因此年干支为戊辰),也是 10 人。 每月聚会一次,酒酣耳熟之
际,便击节高吟,但仍忘不了刀光剑影。 戊社延续到民国 26 年,在战乱影响下,同人也
失去雍容酬唱雅兴。 2 月 24 日,王理孚邀集于鳌江“作诗钟,并摄影,作戊社十年纪念”。
3 月 6 日会后,鲍铭书赴温州作 10 日游,在温病逝,年 73 岁。 著有《筠庄集》等,以书法
传世。
刘绍宽(1867~1942) 字次饶,号厚庄,今龙港刘店村人,晚年徙居平阳县城西。
周岁丧母,父庆祥,清代廪贡生,能诗文,工篆刻。 绍宽小时从张家堡村母舅杨镜澄(仲
愚)学文。 17 岁补县学生,后从瑞安金斋学古文,从吴承志治考据,后游于孙诒让门下。
他博览群书,通达世务,深受当时维新改良思潮影响,赞同废科举、倡新学。 30 岁补廪
生、拔贡后,创办平阳龙湖书院(后改平阳县学堂)。 厥时,国事日非,政事衰败。 决计从
改革学制补救着手。 光绪卅年(1904),偕同陈子蕃东渡日本,考察东京大学以及农村小
学,走访日本教界人士。 历时 70 日,观察心得记录周详。 归国后写成《东瀛观学记》,对
日本的学制及社会重视教育情况, 皆作端详介绍。 此后于江南先后创办了 10 余所小
学,其影响至深。 次年(1905),应孙诒让之邀,出任温处两郡学务处编辑,为温州府学堂
监督兼经学教师。 先后两度主持该校事务共 7 年余,曾任平阳、永嘉、乐清等县教育科
长。 所有学生诸多成才,邑内学风大振。
民国 4 年(1915),任《平阳县志》副总纂,十年间遍览江、浙各图书馆暨福州涵芬楼、
瑞安玉海楼等处所藏地志。 广泛运用吴承志札记及志稿,以及谱牒、地方碑铭,至民国
13 年志书脱稿,全书 59 卷,为“近代地方志中佳本之一”。 民国 14 年,在温州籀园图书
馆长任上,广征古籍,编制目录。 先后被邀请主持慎社、戊社、瓯风社、甲社诸诗文社。 民
国 21 年又着手校刊黄溯初《敬乡楼丛书》。 民国 24 年,被聘为温州“征辑先哲遗著委员
会”副主任。 其间校阅宋代平阳学者黹甫《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辩》38 卷,订正刊本不少
错误之处,恢复原著真面目。
著有《厚庄诗文正续抄》、《厚庄日记》、《籀园闲话》、《归方金石凡例》等。终年 75 岁,
众门生鸠资建刘公堂于平阳县治凤山之麓(今平阳第一中学内)。
吴拱宸(1871~1933) 谱名振櫆,字文星,号次垣,吴桥村人。 出身书香门第,从小
由其父(鹤笙)亲自课读,后又从陈筱坨学文。 光绪十六年(1890)入县学,二十一年补廪
膳生。 科举废除后,治学也由八股文转向科学,特别是数学。
光绪三十二年,刘绍宽任温州府中学堂(后改名浙江省第十中学)监督,请吴拱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