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56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056
·988· 第三十编 扶贫与脱贫
从试点到具体政策的制订与实施,更有着一系列的创新。各级党、政领导人的视察与调研,本志将专
门安排在编末专记中记述。
第二章 就地扶贫
第一节 政府扶贫
县委县政府加大领导力度
政府扶贫,由县委、县政府向乡镇党委、政府布置任务并加强检查督促,乡镇又将任务分解到
村,做到一级抓一级,加强领导。具体工作由县扶贫办组织实施。内容包括思想发动以及科技培训,
兴办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乡、镇、村及个体企业,农、林、水的开发,养殖业的发展,以及高山蔬
菜的种植等等。同时,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资金上给予适当补助。开始阶段,县财政还比较困难,
所拨补助经费有限。1991年以后省财政加大了扶贫力度,给武义县下拨的扶贫资金不断地、大幅度
增加。1991年至1994年,科技培训与工业贴息两项,补助资金计185.14万元,年平均补助46.29万元。
1995年至1998年,增加农业开发项目补助以后,补助资金计488万元,年平均补助122万元。1999年至
2003年的5年,又增加高山蔬菜种植补助项目,补助资金计1278.5万元,年平均补助255.7万元。至此,
武义县面上的扶贫已确实收到了效果。针对这一实际情况,2004年至2005年的2年,县政府减少了工业
贴息补助项目,补助资金计220.6万元,年平均补助资金下降至110.3万元。
15年来,政府扶贫工作中还通过各级人民银行及所属的各商业银行,对贫困乡、镇、村提供享受
扶贫政策的无息或低息贷款(贷款的利息已全部或部分由政府负担,不包括各行自行考察项目和自行
收贷项目)。自1991年起至2001年,合计提供无息、低息贷款4238万元。此后,随着扶贫工作逐步取
得成果,自2002年起不再专设。
乡镇村协力实施综合开发
1991年前,桃溪镇破田坑村人均收入一直在一两百元之间,是个典型的“贫困村”。1992年,村
民在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开始实施综合脱贫工程,计划用几年时间摆脱贫困。1992年冬至
1994年的3年时间,破田坑村在洋山岗头、潘响岭等山地上集体连片开发近33公顷荒山,种上板栗。
1998年投产,该年收入1.7万元,丰产后年收入达10万元,人均年增收300元。为改善基础交通运输条
件,1994年开始修建了6.4千米机耕路。1998年又在县政协、交通局、扶贫办等部门支持下,投资36万
元浇筑1千米长的村水泥路。1996年,为改善灌溉用水条件,修复扩建了2座水库,增加蓄水量14000立
方米。同时新浇筑渠道2000多米,增加灌溉良田8公顷,使全村70%以上的靠天田旱涝保收。1995年,
又修建全村自来水。1994年、1995年又安装了有线电视。该村通过5年综合扶贫,人均收入提高到2215
元,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至2005年年底,全村人均年纯收入4000多元。
柳城镇橄榄源村123户,423个人口。1996年人均收入775元。是年,由金华市水利水电局挂钩结
对帮扶,1997年扶持修建长3.5千米的通村公路,安排100多名村民到三港水库务工,还为小学生捐赠
3000元的学习用品。1998年在继续安排简易公路建设、开展劳务输出的同时,赠送学校电视机1台,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