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0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100

·1032·第三十一编    教育


                  从1991年“双推”启动后组织了经常性的全县中小学生普通话比赛和普通话宣传周活动。1996
              年,武义县对全县186所小学普及普通话进行第一阶段达标评估,认定73所小学为首批普通话达标学
              校,占小学总数的39.2%。1998年,武义一中被确认为金华市普通话第一阶段达标学校。1999年,武
              义县参加金华市第二届中小学生普通话比赛,实验中学获初中组一等奖,东皋中学、王宅初中获三等

              奖;壶山小学、实验小学获小学组二等奖;武义一中获高中组三等奖。
                  普通话的社会化进程
                  武义地处农村,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封闭的生活环境给方言沿袭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外出谋
              生,用不上家乡话,还是入乡随俗,学客地土话。武义流行的“土话”,除“武义话”、“宣平话”

              外,畲族聚居地保持着“畲客话”,清朝福建、南京移民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新安江、永康太
              平水库移民则保留着“福建话”、“南京话”、“淳安话”、“永康话”,在县境周边乡村,县与县
              之间居民日常交往中,语言相互交融演变出独具韵味的语调,形成了“一乡(乃至一村)一腔”的语
              言氛围。外地干部分派武义工作,不是群众跟其学普通话,而是干部向群众学“土话”。

                  80年代之前,以普通话作为语言交流工具的,多在教师、医师、干部等群体和课堂、办公室、社
              交等场合。群众场合还是乡音未改。90年代小学将普通话列为“校园语言”后,由于学生家长的配合
              又成为学生的“家庭语言”。改革开放以后,武义人外出、外地人来武,天南地北的人生活在一起,
              现实生活的需求冲破了旧有的语言区域樊篱,使普通话在平民百姓中得以迅速推广。同时,广播、电

              视、电脑、手机等的普及,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社会公众的普通话水准。
                  至2005年,普通话已经成为武义县的学校、机关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和公共社交场合的主流语
              言。义务教育的普及过程,也是普通话的社会化过程。从国家推广普通话开始至2005年,全县接受过
              正规的普通话、汉语拼音教育对象计有20.05万人,加上校生20424人,全县已有67.4%以上的人已基本

              学会并使用普通话,其余32.65%的人群中除了部分老年人和幼儿外,听普通话可达无障碍水平。
                  普通话实现社会化也带来新问题,21世纪出生的新生代,从小到大,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置
              身于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因而出现了不会说、甚至听不懂武义土话的现象。方言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
              有机组成部分,在普及普通话的同时如何使之在新生代中得到传承,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五章    幼儿教育



                  1986年至2005年,武义县沿袭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并举的办园体制。有学制三年的幼儿园
              (小班、中班、大班),学制1年的学前班,也有学制1至3年混合编班的形式。2005年,全县共有幼儿
              园144所326个班,在园幼儿7185名。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从1990年的43.4%提高到2005年的95.8%,基

              本普及幼儿教育。


                                              第一节    幼儿园设置



                  公办幼儿园
                  1986年,全县有壶山、柳城和熟溪小学附设幼儿园3所公办幼儿园。1987年秋,县政府在县城溪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