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7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097

第四章    教育改革      ·1029·


               划的18%与报考人数挂钩,27%与中考成绩优良人数挂钩,5%与中考成绩倒数10%的人数挂钩的“四
               挂钩”的办法录取。其他高中招生按考生志愿同批次择优录取。
                   1993年前,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农业户口考生为主,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居民户口考生为
               主。1993年起,由于市场经济和人们重普高轻职高观念的影响,职高招生滑坡,遂进行了按市场需求

               设置专业、与企业合作、免试入学等改革。
                   80年代中期后,部分条件优越的中小学开始招收借读生、择校生,并收取教育费用。1993年起,
               高中择校生列入调节性招生计划。



                                              第五节    学校管理改革


                   校长负责制
                   1986年至1993年,中小学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88年,建立了校长负责德育工作的

               体制。1994年9月,县教育局在武义一中、实验中学和实验小学进行校长负责制试点,实行校长全面
               负责、中共支部保证监督、教职工参与管理的学校领导管理体制。1996年3月,全县有18所县教育局直
               属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1998年秋,校长负责制范围扩大到乡镇6个班级以上的初中和乡镇所在地小
               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后,学校党支部对学校实行政治思想领导,发挥政治保证与监督作用,同时实行

               财务公开和校务公开等制度。
                   校长的选拔和任用也作了相应改革,实行校长述职、教职工民主测评、组织考核等制度。2002
               年,首次公开选拔部分县直属中学的校级领导干部,通过自荐、推荐、考试、考核等程序,有7名优秀
               中青年教师走上学校领导岗位。2005年,县教育局制发《校长工作手记》,规范校长的工作行为。此

               做法被评为金华市次年十大教育创新成果之一。
                   教职工聘任制
                   1998年,县教育与文化委员会首次下发教职工年度考核实施意见,于每年暑期从政治思想、业务
               水平、工作态度、工作实绩四个方面,以量化评分方式对教职工进行年度考核,分优秀、称职和不称

               职三个等次,作为教职工聘任、评比先进和职务晋升的主要依据;各校也积极改革教职工管理办法,
               建立考勤、 岗位(课时) 补贴、奖励、低职高聘等制度,使考核与待遇挂钩。
                   2000年 8月,教育部门首次在武义一中、壶山小学、泉溪初中和邵宅总校进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
               试点。次年8月起推广到全县中小学,是年,全县有95名教师试聘,5名教师待聘。对部分待聘教师进

               行校际交流。自实施聘任制至2005年,尚未有教职工因工作不称职而被解聘。
                   教师调配也作了改革。从1994年起,县教育局对中小学教师调离本系统实行总量控制,每年不超
               过在职教师总数的5‰。1997年后,教师进城调动按“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进行业务考试和业
               绩考核,择优调配。



                                                 第六节    德育改革


                   德育目标与内容

                   1981年~1986年,初中开设青少年修养、法律常识和社会发展简史,高中开设政治经济常识和辩
               证唯物主义常识,小学增设思想品德课。1987年秋,初中一年级开设公民课。小学侧重品德、行为习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1098   1099   1100   1101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