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33
第三章 街道与镇乡 ·65·
区、第四行政督察区下属的宣平县。民国36年(1947)10月属于直属浙江省的宣平县。民国37年属于
第六、第七行政督察下属的宣平县。1949年5月区境解放后属丽水专区宣平县。1952年属衢州专区宣平
县。1954年属金华专区宣平县,1958年5月属金华专区武义县,1958年10月属金华专区永康县。1961年
10月至1968年10月属于金华专区下属的武义县,1968年10月至1985年5月属于金华地区下属的武义县,
1985年5月至2005年属金华市下属的武义县。柳城原名鲍村,清康熙年间(1662~1722),知县张廷祜
召集民众在城四周种柳,数年后柳自成围,遂名“柳城”。柳城自明景泰三年(1452)建宣平县,原
为宣平县治所在地;民国18年(1930)始建镇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1年武义县恢复建制,
改称柳城公社。1983年柳城公社称柳城乡,1985年恢复柳城镇建制,1992年原大源畲族乡并入称“柳
城畲族镇”,2001年原竹客、新塘两乡及云华乡并入柳城。柳城是浙江省畲族主要分布地区之一。从
明朝末年开始,畲族人民陆续由丽水、云和、松阳、遂昌等县迁入,遂成汉、畲两族人民的聚居地。
全镇总面积170.8平方千米,辖53个村,1个居委会,2005年总人口2.9万人,其中常住人口27654人,外
来流动人口1346人;常住人口中畲族人口0.35万人,是武义南部地区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2000年被
省政府列入中心镇建设规划。
柳城畲族镇地处低山丘陵地区,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降。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四季分
明,无霜期较长,达230天。境内以山区性河流为主,源短流急,洪枯明显,平均坡降大约为2.5%左
右,水力资源丰富。自北向南有东溪、西溪在麻济汇合为宣平溪,贯穿全境,另外还有自北向南的坦
溪,沿途接纳上江溪和白石溪后注入东溪,南部的竹客溪向北注入宣平溪,发源于大毛尖的山水坑自
西向东南,与龙门洞、竹客溪汇入宣平溪。境内土壤以黄壤(山地黄泥土、山地石砂土)为主,高山
区腐殖质含量高,非常适应茶叶生产,更适应有机茶的开发。2001年,该镇完成了林业分类经营区划
界定,共界定省级生态公益林2266.67公顷,占林地面积19.4%,完成封山育林3333.3公顷。该镇的森林
覆盖率已达72.6%,森林蓄积量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林业产业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境内有王家滩
萤石资源,80年代曾办过镇办萤石矿。位于柳城畲族镇祝村西北面的辉绿岩矿产是武义县新发现的一
个矿种,从2000年开始,武义县宝玉石开发办委托武义县神舟宝石工艺品厂对该矿进行了物理化学检
测及抗压检测,并试制了各种艺术工艺品及建筑饰面材料。实践证明,该矿可以进入多领域用材,尤
其是建筑物饰面材料和工艺雕刻品用材及高速公路路面辅料。
1986年和1994年,镇党委、政府先后两次请有关部门作了两次规划编制。1988年,先后筹集资金
8000多万元用于镇区建设,经过实施旧镇改造形成了“五横二纵一环”的镇区道路框架,镇区面积逾
2.5平方千米。2003年委托浙江工业大学设计院对镇区总体规划进行了新一轮修编,初步确定柳城20年
内的建设规划。2005年制定了《武义县南部地区旅游发展规划》和《柳城镇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
立了以生态立镇、旅游兴镇主战略。公共建筑主要有柳城镇政府、派出所、法庭、工商所、邮政局、
电信局、国土所、信用社、学校办公大楼,以及医院(卫生院)、文化站、商店、旅馆等。
镇区基础设施建设,1979年,拥有1200个座位的宣平剧院竣工。1996年被省建设厅评为“绿色
小城镇”。1997年,日供水5000吨的柳城自来水厂建成;1998年,占地5000平方米的北门公园建成。
2001年,建成占地3500多平方米的菜市场,启动城东下山脱贫园区建设。2002年,投入150万元对太平
街北段和城北路800多米商业街进行改造。2003年,投入70多万元修建了一条长500米、宽17米的“利
群” 路,改变入城口破、窄、差状况。同年,投资140多万元建成东升桥和城西桥。2000年~2003
年,投资600多万元完成了长1243米、宽20米的西溪防洪堤建设;投资200多万元对城区自来水管道进
行改造,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武义烟草局柳城分局新大楼投入使用。2004年,启动城西丁鸟下山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