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4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34
·66· 第一编 建置
贫区建设。2005年,投入26.8万元实施柳城自来水厂水质净化工程,全面实施了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
设。共建垃圾池48只,购置垃圾箱800个,新建生态公厕 38座,以水、电、路、通讯、排污等为主的
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所辖53个村基本实现自来水、照明、简易公路、电话、电视“五通”。
柳城向来依靠山路与各地沟通。1972年前,只有柳城至武义县城的省道公路和总长8.4千米的柳城
至前湾段、柳城至马口段乡道公路。1972年之后公路发展比较快,到1983年年底,柳城与近邻各乡公
路全部开通。到1987年,已形成柳城经武义县城至金华市;经竹客乡至松阳县城;经大溪口至三港或
桥头,经马口至下田的客运网络;柳城汽车站建成投入使用,开通了客运班车。2001年,省道上松线
二期工程郑回至祝村段动工建设,总长5千米;2003年10月工程完工。2004年10月,上松线四期工程柳
城至松阳段动工建设,总长13.4千米;至2005年年底,完成了60%的路基工程建设。
2003年,村村通公路的康庄工程建设全面启动,总投资1900多万元,建设总长达80千米的村道
公路,联通全镇31个村。2004年,实施柳城通往武义县城、松阳、遂昌、丽水等周边县市交通上等级
的道路建设。2005年,吴宅郑回线道路开工建设,柳城—马口—遂昌公路实现硬化。柳城通往周边县
市、周边乡镇的交通网正在逐渐优化。
经济
农业 农业历来以种植稻、麦、苞萝、番薯等粮食作物为主。改革开放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
社会事业,在稳定粮食生产同时,开发以宣莲(玉色)、蚕桑(白色)、茶叶(绿色)、香菇(褐
色)、板栗(棕色)为内容的“五色农业”,建立一大批特色农业基地,农产品科技含量进一步提
高。1998年,“五色农业”总收入达到2652.85万元,农民人均达1672元,人民生活得到了较大改
善。从2003年起,大量本地农民纷纷到江苏、昆山一带开超市,实现了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
入,据不完全统计,该镇在外地开超市的农民有6000多人,开办超市1000 多家,实现超市净收入
6000余万元。
工业 1980年后,乡村企业开始起步。1987年,除原有县属机引犁耙厂、针织厂、酒厂和属县二轻
系统的农机厂外,有镇、村、个体所办工厂145家,总产值为241.4万元。武义机引犁耙厂是省机械厅
定点专业生产农机厂,1969年开始建设,1971年投产,以生产双铧犁为主。2002年,镇政府投资创办
了工业园区,在艰难的条件下开展招商引资。2005年,全镇共有规模企业4家,个私企业达561家,初
步形成了服装加工、五金机械、竹木制品、农产品加工四个主要产业,全镇工业总产值2.83亿元,其
中个私企业工业产值2.32亿元。
表1-9 2005年柳城畲族镇主要企业生产情况
产值 产值
企 业 产 品 企 业 产 品
(万元) (万元)
南方齿轮厂 齿 轮 2727 信达工艺品制造有限公司 休闲用品 1568
钢丝制品有限公司 弹簧钢丝 88 强力机引犁耙制造有限公司 双铧犁 713
人文
柳城镇人文底蕴深厚,境内有三四千年前先民生活遗迹。东晋太和年间(366~371)佛教开始传
入。唐代则有道教世家子弟叶法善卜居白马山,后建宣阳观,道教流播乡里。宋代,形成宣平溪流域
的文化中心。明正统十三年(1448)爆发宣慈矿工暴动;景泰三年(1452)朝廷镇压了矿工暴动后,
以柳城为中心置宣平县。民国16年(1927),以柳城东街协盛酱园作为活动地址,成立了中国共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