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8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48
·80· 第一编 建置
与王宅镇、大田乡相连;全镇辖46个建制村,2005
年常住人口22635人,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以农
业为主的山区镇。镇域总面积181.2平方千米,成为
2001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县区域面积最大的乡镇。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武义县城,武义
县国民政府曾迁址岭上乡新宅村。
1986年分属新宅乡、宣武乡、明山乡,2001年9
月底三乡合并称新宅镇。镇名因镇政府驻地新宅村
而得名。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7千米。
图7:新宅镇政府办公楼(摄于2002年) 新宅镇主要为瓯江水系;全镇多为高山峻岭,
马背尖山海拔1074米,为境内最高峰;地域广阔,
资源丰富,林木丰茂,森林覆盖率达83.6%;水利水电资源丰富,有小水电站22座,总装机容量3000
多千瓦;矿产资源丰富,有麦饭石、花岗岩、凝灰岩、萤石等分布较广,蕴藏丰富;生态旅游资源丰
富,多有秀水明山、奇石幽谷。主要溪流为菊溪、大莱溪、金岩溪等。水碓坑水库、建坑水库、高垅
水库,有效灌溉面积693.93公顷,旱涝保收农田面积521.07公顷。
新宅村为原新宅乡政府所在地,2001年9月建镇后为新宅镇政府所在地,设有金融、邮政、电信、
供电、卫生、林业、学校、公安派出所、敬老院等机构,是新宅镇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镇政府所在地原来只有一条约7米宽的公路“武莱线”穿境而过,公路两旁自然形成了“市场”。
从1995年10月开始,“大庙新区”开发建设,拆除原汽车站,投资27万元建造了一座宽12米的“菊溪
桥”,并于1996年至1997年建成第一条长800余米、宽20米的街道“菊欣路”。2003年对原大庙综合市
场进行了迁移扩建。至2005年,菊欣路街道两旁已有商店百余间,并设有百货、蔬菜综合市场和仔猪
市场。农历每月逢一、六为集市日,毗邻县乡商贩、居民前来赶集。
1996年,邮电支局从岭下汤迁移至新宅村大庙。到2005年年底止,全镇已安装程控电话3164门,
移动电话拥有量为2709只,镇政府所在地新宅村建有移动机站和联通机站,少妃、大莱、后林畈、乌
门、金岩村、安村、茶坑等地移动机站相继建立。
2003年至2004年,投资400多万元在新宅村后陈新建了镇政府办公楼、宿舍楼。
经济
农业 新宅镇传统经济以农、林、畜牧业为主。2005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8514万元,农民人均收
入2545元,财政总收入201万元,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62万元。
粮食以种水稻、小麦为主。随着杂交水稻的推广种植,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005年粮食
作物面积1264.47公顷,总产量5259.7吨。油料以种植油菜子为主,同年油菜子面积285.53公顷,产量
343吨。西瓜种植也有较大的发展,2005年种植面积达121.93公顷。袋料香菇栽培技术从1991年开始引
进,经逐年发展,至2005年,全镇栽培袋料香菇622万袋,总产量3732吨,产值1088.2万元,占农业总
产值的12.78%。
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近几年又有新的发展,并向有机、无公害方向发展,到2005年年底止,全镇
有机茶颁证面积100公顷。已有“汤记高山茶业有限公司”、“嘉盛茶业有限公司”、“马府翠绿金阳
茶场”、“雅绿茶厂”等龙头企业在新宅镇落户,促进茶叶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全镇2005年共有
茶园面积562.33公顷,茶叶总产量491.2吨,产值1129.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3.27%。板栗素称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