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3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53
第三章 街道与镇乡 ·85·
岭头、子坑,经华溪注入桃溪;松溪溯源可达山朱,流经锦平、章岸、西山下、江山注入宣平东溪;
顺源港源于西联乡汤山东麓,流过顺源、枫树塘、坊塘、西叶桥汇进宣平东溪。44省道纵贯东部,县
道横穿西部可通白姆乡,境内各村道联网,且多为水泥路,车行便捷。
桃溪镇,自明景泰三年(1452)始置宣平县以后,为宣平第二重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建立
桃溪镇人民政府。1958年9月成立胜利(桃溪)大公社。其中所包括的桃溪人民公社,1982年3月更名
陶村公社。1983年7月建立陶村乡。1985年11月建制为桃溪镇。1992年原泽村、登云两乡并入。2001年
9月原云华乡上江、民丰两村划入管辖。
1986年桃溪镇辖:陶村、华溪、里九畈、玉堂源、东垄、东弄源、大路山、后茶园、泉丰、西塘
共10个建制村,23个自然村,面积33.3平方千米。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原泽村乡所辖的
泽村、种子源、锦源、锦平、锦后、潘家洋、项湾、宣新、章岸共9个建制村、61个自然村1959户、
7725人并入,并入面积23平方千米。原登云乡所辖子坑、上陈、大河源、吴畈、双溪、大坑共6个建制
村、20个自然村、524户2020人并入,并入面积45.3平方千米。2001年上江村380户、1138人;民丰村
160户、491人并入;两村并入面积4平方千米。至2001年9月后镇境总面积为105.6平方米。
在下山脱贫工程中,1986年至1991年,齐腰迁入南湖;东弄源迁入陶村脱贫小区;种子源西山下
自然村迁移至西山下新村;山朱岭头迁到锦康小区。2004年至2005年,锦后村小坑自然村迁入锦康小
区;上陈村迁入王宅镇下山脱贫小区;西塘村龙船畈、水头自然村迁入西塘中心村。
桃溪,有桃千树而得名。据《桃溪陶氏宗谱》记载,桃溪陶氏为陶渊明三子陶份一脉相传。陶村,
历来是桃溪区、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居住人口达5500余人,是武义县最大的建制村。
80年代中期开始,小城镇建设较快。镇区主要街巷建成水泥路面,疏通700多米地下主管道,改变
了以往“污水满街流,群众行路难”的状况。部分溪岸改直,建成4座混凝土桥。新建300米长、13米
宽的商业街。日供水400吨的自来水厂结束了居民喝井水溪水的历史。90年代中期以后的10年,改善基
础设施条件和提高城镇化水平取得明显成效。结合省道上松线拓宽工程,征用土地28.67公顷,拆迁房
屋4万多平方米,涉及农户212户,安置110户。同时搬迁镇政府办公大楼,改善办公条件。投资260多
万元,实施兴华街路面改造,西山下防洪堤砌建,完成路面硬化20多万平方米,并铺设排污管道3760
米。加大东溪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力度,扩建镇区7000平方米,安装街路灯214盏。
村庄建设日新月异。特别是实施下山脱贫工程后,有东垄源、种子源、锦平、西塘等村共166户搬
迁新建。近几年来,全镇通过生态村建设和村庄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水、电、路等硬件设施不
断改善。2004年,玉堂源被评为金华市级绿化示范村,华溪村被评为金华市级魅力村庄。
经济
1995年,桃溪镇工农业总产值11847万元;2005年增加到16855万元,增长42.3%。
农业 桃溪镇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兼种小麦、玉米、番薯、大豆等。80年代中后期,由于农户
种粮积极性增高,投放资金增多,品种得到改良,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尤其是水稻,抓亩产“吨粮工
程”,做到合理密植,科学管理,扩大面积,稻谷连年丰收。此后,提倡多种经营,高山四季豆、油
茶、苎麻、粮蔗、蘑菇等作物得到发展。陶村大平山试种苹果成功,品种有红香蕉、金帅、国光,果
园17公顷,年产量60吨。21世纪后大力开发蚕桑基地,全镇每年蚕茧收入约621万元。
林业资源丰富,为桃溪镇一大特色。全镇千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通过80年代山林责任制的落实
和完善,牛头山林区、大河源片山区保留了大片的中幼林,其他丘陵地带严格控制乱砍滥伐,目前大
部分属成熟林。其中有红豆杉、厚朴、长叶榧等一、二级保护植物,共有50科120属,320余种。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