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6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56
·88· 第一编 建置
府。1956年撤区并乡二乡合并称先锋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公社化时,先锋乡撤乡,建立茭道、艮山
二个管理区。1960年二个管理区合并为茭道管理区。1961年10月茭道管理区改为茭道人民公社。1983
年称为茭道乡人民政府。2001年9月21日撤乡建镇称茭道镇人民政府,驻地从上茭道村迁至杨家。
东莹社区为镇政府所在地,设有警务室、信用社、邮电所、镇中心卫生院、计划生育指导站、广
播电视站、文化站、镇中心小学、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镇中心幼儿园、自来水厂、汽车加油站、110
千伏安变电所等配套设施。在镇区建设中,完成了旧镇区杨家拆迁及安置区回建,商住楼开发,新区
公共设施建设等工程,并投资80多万元完成了杨家商贸街亮化和休闲广场的建设。
茭道镇先后实施了小城镇建设、村庄整治、康庄工程建设等项目。到2005年年底,总投资850万
元,实施长达28.1千米的7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全镇公路网络完成联结,道路硬化率达92%,镇村公
路通车率达100%,交通条件得到彻底改善。村庄整治以道路硬化、村容美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为
重点,积极改善农村环境。到2005年年底,罗山、蒋马洞2个建制村通过县级重点整治村验收,其中罗
山村还通过市级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验收,蒋马洞村还通过市级科技示范村验收。罗山、蒋马洞、沈
家三个建制村还通过县级生态村验收。
茭道镇是半山区,属丘陵地貌,北部山峦连绵,起伏较大,南部低丘宽谷,地势平坦,境内东
西狭,南北长,形状像哑铃,海拔在100米~500米之间。该镇山多田地少,是8分半山,半分水,1分
田的格局。境内水资源丰富,有朱王溪(小白溪)发源于永康市境内八字墙的龙潭里,流经该镇的南
仓、麻栗畈、简头、朱王等村,与北来的茭道水在内白会合流至白溪东村地界注入武义江,境内流长
8千米。八仙溪(古称八素水)发源于永康市八字墙的山后湖,流经该镇的方坑水库、沈家、里外八
仙、下茭道等村,向西北至金华境包村注入金华境内,在该镇境内集雨面积21平方千米,河流长14.4
千米,河道平均宽25米,平均坡降2.15%。该镇有小Ⅰ型水库1座,小Ⅱ型陈山弄等水库4处,山塘24
处,总蓄水量500多万立方米。茭道镇曾经是全国最大的萤石采选基地,也是70年代至90年代无证采矿
的重要区,经过多年的开采,遗留大量废弃矿点及塌陷区。2004年茭道镇认真开展了废弃矿山专项整
治工作,共查处整治废弃矿点250处,其中采空塌陷区66处,直井130口,平巷54处,消除了危害人民
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大隐患,有限地恢复了废弃矿山的生态环境。
境内交通便捷,距金华31千米,离永康市城、武义县城各18千米,330国道斜穿该镇11.7千米,44
省道在上茭道村北部为起点,永康至八字墙的县道从董村穿越而过,镇村公路7条,实现村村通公路。
邮电所设在原东莹社区大门口旁,1995年开通下茭道、上茭道、蒋马洞3个建制村的程控电话。
1996年在农村中全面铺开;到2005年年底茭道镇有固定电话2581门,占总户数的60.93%,手机移动通
讯也在全镇普及。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收入3308元,比1986年的180元增
长18.3倍。是年农村信用社的居民储蓄余额3653万元。村民住宅以砖混结构楼房为主,电视机、电冰
箱等日常家电已在农户中基本普及。轻便二、三轮摩托车成为农民的主要交通工具,部分先富起来的
家庭已购买了小轿车。据2005年年底统计全镇有农用车370辆,小轿车、汽车158辆。
经济
茭道镇是一个工业、农业、养殖业全面发展的镇。改革开放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工
业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自1986年至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由1211万元增加到50938万
元,增长41.06倍。其中农业总产值由957万元增加到3342万元。
农业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结构调整、品种优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