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5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55
第三章 街道与镇乡 ·87·
桃溪镇总校建立于1993年7月,下辖1所初中,19所小学。1994年下学期,桃溪镇中学下放镇管,
1996年下学期,泽村初中并入桃溪镇中学。通过几年布局调整,至2002年8月,桃溪镇只保留桃溪镇中
学、陶村小学、泽村小学3所学校,至2005年8月桃溪镇中学恢复县直属关系。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创建于1986年,原称“三位一体”学校,1999年改称桃溪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002年被定为省三级
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其主要任务是举办农村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
桃溪区卫生院成立于1973年,负责指导各乡村医疗所、站以及“赤脚医生”开展工作。共同承担本
地群众体检、医疗、康复和疾病预防。1992年,登云、泽村两乡卫生院并入,成立桃溪中心卫生院,有
医务人员22人,设有门诊部、住院部;有内、外、中、妇、儿、口腔、X光放射、B超、心电图、化验、
注射、急诊、中西药房、预防接种等科室。全镇有陶村、泽村、种子源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4个村卫
生室、1个学校医务室、1家个体诊所。中心卫生院是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定点医疗单位。
特色
桃溪镇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延福寺、县
级文物保护点丁丁碑、凤凰山商周文化遗址、锦源八角亭、东垄古戏台、曾志达烈士故居等。其中
陶村古民居建筑群的规模较大,共有明清大宅院等50多座,面积达33160平方米。现存于延福寺内的
宣阳观铜钟,铸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年),为国内最古老的铜钟之一。铁钟一口,制于宋宝祐三年
(1255),珍稀可贵。还有岩山庙、天师庙、西雲岩等名胜古迹。
陶村昆剧 始于清宣统元年(1909)。由药商徐凤鳌联络好友陶云芳等19人创办坐唱班,设在“儒
琴堂”,先后延聘兰溪、金华等地名师教授唱腔演技,之后排练演出,持续20年,儒琴堂改名“翕
如堂”,民国二十二年(1934)登台演出《草鞋夜课》。后又改名“民生乐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1955年10月经省批准改名为宣平昆剧团,1958年5月改名武义昆剧团,演出《十五贯》、《琵琶
记》、《牡丹亭》等30多部戏剧。1983年陶村成立业余昆剧团,登台演出。1984年6月上海昆剧团来武
义演出时专程赴陶村,与陶村业余昆剧团交流演出。2002年,武义县文化旅游局在陶村召开抢救昆曲座
谈会,在省、市、县文化部门的支持帮助下,业余老艺人和新秀,重振旗鼓,在县城及乡镇演出了《排
云》、《马前泼水》、《雪里梅》、《花报瑶台》、《思凡》等剧,继承和保留了昆腔的演唱风韵。
延福禅寺 (详见第六编第四章第一节同名目)
第十一节 茭道镇
地域
茭道镇位于武义县东北部,东与永康市交界,南与白洋街道接壤,西与金华市金东区相邻,北与
义乌市相接。2005年,总面积57.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630.2公顷,山林面积4200公顷。辖12个建
制村,36个自然村,1个社区,全镇常住人口4664户11620人。其中非农761户1702人,人口密度208人
/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地杨家(东莹社区)。
“茭道”是古代上、下茭道村村民因种茭白和水稻,后又成为金华至永康、温州的交通要道,故
用茭白的“茭”(茭与交同音),交通要道的“道”(道与稻同音)而得名。
茭道镇历史悠久,是明清时期的交通要道。早在明朝初年(1368)茭道建村,明洪武十四
年(1381)设道山驿,隆庆年间(1567~1572)改名为茭道馆,是明代武义八市之一。民国35年
(1946)10月称普岭乡和明招乡公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6月称茭道乡和艮山乡人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