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2 - 武义县志(1986-2005)
P. 172
·104· 第一编 建置
气候四季分明。水利设施配套合理,至2005年,建有小型水库2座,总库容47万立方米,能使236.47公
顷水田得到有效灌溉,153.33公顷水田旱涝保收。建有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1900千瓦,年发电量
520万千瓦。
大溪口乡有耕地面积306.93公顷,其中水田236.47公顷,占77%。山林面积7066.67公顷,为武义
县重点林业乡镇之一,其中用材林2000公顷,毛竹林232.4公顷,油茶林186.67公顷,茶叶100公顷,板
栗、油桃、蚕桑等各类经济林186.67公顷。
大溪口乡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村村实现了自来水、电、公路、电话“四
通”。其中自来水普及率95%,水质合格率100%,有移动、联通接收机站4座,移动通信网络基本覆
盖全境。全乡有万村放心店5家,千镇连锁超市——武义县三联超市加盟店1家。所辖10个村有5个村进
行了村庄整治和生态村建设。
2006年4月28日,大溪口乡被“浙江省创建省级生态乡镇领导小组”命名为省级生态乡镇,成为
全县第一个省级生态乡。2006年12月,大溪口乡又顺利通过金华爱卫会市级卫生乡镇考核组的考核验
收,成为全县第一个市级卫生乡。
大溪口乡于1999年开始动员居住在高山、深山上的村走下山脱贫之路。是年,底章村的圹岗自然
村全村11户38个人口,整村搬迁到壶山街道的七孔圹村;2002年潘山头村的49户189个人口,搬迁到壶
山街道的景阳村;2003年底章村王大市自然村的25户104个人口和水头村岗头自然村的11户35个人口搬
迁到柳城畲族镇的郑迴村,还有一些村民零星搬迁到县城及集镇。到2005年年底止,全乡下山搬迁的
总户数为165户,人口583人。
经济
大溪口乡传统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盛产生姜、茶叶、代料香菇、反季节高山蔬菜、林木、毛竹
等农副产品,年产副食2000吨,自给有余。改革开放后,乡党委、政府按照“一村一品,一乡几品”
的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在全乡建立了以“高山蔬菜产业带、生
姜生产产业带、蚕桑生产产业带和山羊养殖基地”为主的“三带一地”农业工程,成效显著,人民生
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工农业总产值,1985年485万元(按1990年价),1995年1726万元,2005年
293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由1986年的337元增加到2005年的2228元。
农业 2001年开始试种反季节高山蔬菜,主要品种是四季豆,试种面积42.67公顷,获得成功。
2002年在竹翠、水头、潘山头、鲍山头、黄山等5个海拔较高的村大面积推广。到2005年年底,全乡高
山蔬菜面积扩大到233.33公顷,特色农业产值达到1127万元,笋竹两用林基地14.67公顷。
种生姜为大溪口乡传统产业,主要生产基地分布在潘山头、内圩、溪岭脚、水头等4个村,年种
植100公顷,因其品质好而畅销市场,生产的品种为祖传良种。生姜种植还留有一个传说。相传,“八
仙”路过溪岭脚村的顶五百时,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土地肥沃,故而在此息脚、练功。一
年后,“八仙”武功大进,离开时,为了感谢风水宝地,留下生姜种。该地农民为纪念八仙的恩赐,
称顶五百为八仙岩,而称八仙留下的生姜为八仙岩生姜。
茶叶生产为祖传产业,70年代前以零星种植为主,70年代后期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开荒种茶,百
亩以上连片面积逐步增加,全乡茶园总面积也不断上升,最高峰时,茶园面积达到120公顷,成为农民
增收的一个拳头产品。海拔800米山上的竹翠、水头两村的茶叶,其色、香、味绝佳,深受客户的喜
爱,产品供不应求。2002年转换有机茶面积40公顷。2002年按照县委1号文件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思路,县汤记高山茶有限公司在海拔850米的竹翠村、豆腐坑自然村开发种植有机茶10公顷。2005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