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4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334

酸盐浓度逐渐降低:至崎岖列岛海区,表、底层平均浓度分别降为47.04µmol/L和47.09µmol/L;至衢山岛海

             区,表、底层又分别降为40.11µmol/L和37.15µmol/L;至鼠浪湖岛海区,表、底层平均浓度仅分别为23.07µmol/L
            和23.00µmol/L。总下降幅度达54.51µmol/L,这主要与冲淡水影响逐渐减弱而低氮外海水影响鼠浪湖岛海区
            有关。泗礁山附近至马鞍列岛海区,受沿岸冲淡水影响,硝酸盐浓度等值线密集,变化幅度大,表、底层

            浓度范围分别为10.77~43.99µmol/L和11.22~40.17µmol/L,徐公岛至泗礁山海区,硝酸盐浓度等值线最
            密,变化幅度最大,说明沿岸冲淡水与外海水在该海区混合最强烈。东侧的中街山列岛海区,由于低氮外

            海水影响较强,为全市最低值区,浓度也呈由里向外递减的规律,变化幅度大。该海区多数测站在浮游植
            物大量繁殖下致使硝酸盐大幅度下降,最小值降为4.24µmol/L。这种现象存在于整个垂直水体,于庙子湖

            岛西侧海区形成极大的水平梯度,最大浓度差达20µmol/L。舟山岛以南至六横岛附近海区,呈现由西北向
            东南逐渐减低的分布特征:舟山岛西北侧附近海区最高值为35.45µmol/L;至六横岛东南侧海区,下降为

            22.13µmol/L。
                秋季硝酸盐浓度范围表、底层分别为16.18~99.46µmol/L和6.37~108.03µmol/L。各海区变化规律与春季

            相似,但是变幅要大于春季。秋季由于长江冲淡水南下加强及生物作用减少,各站浓度均大于春季。高值区
            仍在滩浒岛附近海区,最高值达108.03µmol/L,比春季的最高值增加29.02µmol/L。

                崎岖列岛海区也有较大幅度增加,且变化幅度大,硝酸盐浓度等值线密集,形成峰区。硝酸盐含量较低
            的外海水已影响了崎岖列岛东南侧,以至产生强烈的混合作用。衢山岛海区浓度明显下降,这主要与外海水

             占主导地位有关。鼠浪湖岛海区海底地形复杂,在北侧深层区存在着高盐低氮水,南侧底层受外海水影响而
            含量更低,而东侧有低盐高氮水存在,水平分布错综复杂。泗礁山附近和马鞍列岛附近海区受不同水的影响,

            浓度差较大。该调查区硝酸盐分布主要受水文结构支配,浓度随盐度增减而呈负线性变化(NO3-N=81.89-
            2.175,n=31,r=-0.95)。最低值仍出现在中街山列岛海区,表层浓度有较大幅度增加,表明该区近表层受

            沿岸水影响仍较大。其内侧的岱山及舟山岛海区呈逐渐增加之趋势。


                                                       垂 直 变 化

                硝酸盐垂直分布明显受沿岸冲淡水和低氮外海水影响,多数海区表层浓度大于底层。垂直分布有明显区
            域性差异,一般在咸淡水交混区垂直变化较大。如嵊泗黄龙岛海区,春季由于冲淡水和外海水在该区混合强

            烈,垂直变化大,表、底层浓度分别为27.7µmol/L和16.09µmol/L,变幅达11.61µmol/L。在绿华岛海区垂直差
            异也较大,从表层至底层下降了8µmol/L。徐公岛的108站,秋季底层高于表层,浓度差高达19µmol/L以上,

            其原因可能是底层有较强硝化作用存在,致使硝酸盐浓度积累起来。崎岖列岛至衢山岛海区的垂直分布,春、
            秋季绝大多数测站呈均匀分布,秋季垂直梯度增大,其浓度随深度加深而减少。中街山列岛附近海区呈明显

            上高下低分布,春季表、底层平均值相差3.75µmol/L,秋季垂直幅度相差扩大达23.05µmol/L,表层受冲淡水
            影响较大,底层仍受外海水控制。
   329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338   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