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1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331
加了近10倍。中街山列岛海区底层为最低区,平均值仅0.67µmol/L;表、底层平均值高值区均在滩浒岛附近
海区,分别为1.25µmol/L和1.26µmol/L。秋季绝对最大值则在舟山岛西南部金塘岛和册子岛海区,表、底层最
大值分别为1.37µmol/L和1.31µmol/L
垂直 分 布
由于活性磷酸盐含量受冲淡水、浮游植物、外海水及底层有机质分解等诸多因素影响,变化较复杂。
春季垂直变化幅度较大,地域差异明显。在初级生产力较高的马鞍列岛和中街山列岛海区,表层由于浮
游植物大量繁殖后,使表层活性磷酸盐含量降到了浮游植物生长极限水平,两个海区最低值分别为0.00µmol/L
和0.18µmol/L。底层由于上述区域已形成温、盐跃层,使深层水起着营养盐阱作用,且底层有机质的分解使
底层有较多的磷积累,底层平均值分别为0.26µmol/L和0.71µmol/L。这些海区垂直变化随深度增加而上升。岱
山诸岛、滩浒岛及六横岛附近海区由于表层冲淡水影响大于底层,表层活性磷酸盐明显大于底层,变幅最大
为岱山诸岛海区,表、底层平均值相差高达0.69µmol/L。其他海区则变幅较小,上下呈均匀分布。
秋季垂直变幅减小,由于表层生物同化作用减弱,长江冲淡水影响加强,大多数海区表层活性磷酸盐大
于底层。中街山列岛海区表、底层差异最大,表层含量平均大于底层0.26µmol/L。个别海区如崎岖列岛及马
鞍列岛海区,底层含量略高于表层。
第 五 节 活 性 硅 酸 盐 ( S iO 3 - S i) 分 布 特 征
水平分布
活性硅酸盐的水平分布如磷酸盐一样,受制于沿岸冲淡水和外海水侵入的影响,浓度呈由西北向东南逐
渐减低的特征,变化梯度大,秋季浓度大于春季。
春季表层变化幅度略大于底层,表、底层范围分别为1.46~74.71µmol/L和3.38~74.55µmol/L。由于沿岸
冲淡水带来了丰富的硅酸盐,受冲淡水影响较大的西北部岛屿海域活性硅酸盐含量普遍较高,滩浒岛、崎岖
列岛、衢山岛及岱山岛等附近海区平均值均超过40µmol/L,最西部的滩浒岛附近海区含量平均达73.83µmol/L,
范围为72.40~74.71µmol/L。舟山岛以南各海区表层的含量降低到30~40µmol/L。东部各海区由于沿岸冲淡
水影响减弱,而低硅外海水从底部潜入,使等值线呈舌状分布,含量下降幅度较大;尤其是中街山列岛海区,
透光层又因浮游植物大量生长,硅酸盐浓度儿乎被消耗到植物生长的极限水平(4µmol/L以下),并且这种现
象延伸到了深层,表、底层平均浓度分别为15.01µmol/L和11.35µmol/L;次低是马鞍列岛海区,表、底层平
均浓度分别为23.54µmol/L和20.25µmol/L,表层尽管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但与活性磷酸盐不同的是生物活动对
硅酸盐的影响并不明显,表层仍维持一定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