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9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329
续表
春季水平变化幅度较大,范围为8.07~8.59;由于外海水侵入加强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等因素,pH值一
般大于秋季。滩浒岛区最低,平均为8.08。崎岖列岛至鼠浪湖岛海区由于外海水侵入加强,pH值逐步增高。
高值区在中街山列岛、马鞍列岛及六横岛附近海区;这些海区受外海水影响较大,尤其是中街山列岛海区,
表层最高值达8.59,时为浙江省沿岸测得的最高pH值(浙南赤潮区最高pH值为8.53)。pH值为8.45以上的测
站约占56%,并与氧饱和度存在着良好的线性关系(0~5m层;pH=7.62+0.0074O2%,r=0.926,n=18)。
这与浮游植物大量吸收CO2并以一定比例放出氧,使pH值和氧呈现线性关系有关。在马鞍列岛南部海区表层,
由于浮游植物大量生长,也出现pH值8.35以上高值区,最高达8.41。
秋季水平变幅相对变小,pH值范围为7.97~8.32。中部部分海区呈块状分布。春季平均达8.28的鼠浪湖岛
海区,秋季平均仅8.17,最低7.97,为全市最低值。舟山岛东南朱家尖至六横岛附近海区及马鞍列岛附近海区
为高值区。六横岛海区最高,平均为8.29;该区东南侧高于西北侧,东南部大多数测站大于8.3,变化范围为
8.22~8.32。马鞍列岛海区则呈西南侧低、东北侧高的分布特征。水平梯度变化,外侧岛区较大,内侧海区较
小,中街山列岛各测站表层pH值变幅达0.32。
垂 直 分 布
春季垂直变化有较大区域差异。东侧海区由于表层浮游植物大量繁殖,pH值升高,表层明显高于底层,
如中街山列岛、马鞍列岛附近海区表、底层平均值相差最大为0.15。南部朱家尖至六横岛附近海区由于外海水
影响底层大于表层,pH值也呈上低下高。其他海区pH值的垂直变化不大,表、底层基本一致。
秋季由于生物活动作用和外海水影响减弱,表、底层变化较小,表、底层pH值平均值相差最大仅0.03。
第 四 节 活 性 磷 酸 盐 ( P O 4 - P ) 分 布 特 征
海洋中氮、磷、硅是浮游植物生长和繁衍不可缺少的三大营养要素,对整个海洋食物链起着重要作用。
氮、磷、硅在海洋中的时空变化主要受生物活动、光照强度、流系及季节性海洋热能对流等过程影响,有明
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变化及差异。在河口沿岸区,大陆径流一般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氮、磷、硅含量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