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7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667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我国重要海洋渔业基地和海洋开发基地、现代化港口和海岛旅游城市。
城市人口规模:规划近期39万人,中期42万人,远期50万人(其中定海城区14万人,临城城区14.5万人,普
陀城区18.5万人,老塘山、朱家尖3万人)。远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49.78平方千米,人均用地99.6平方米。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定海城区向盐仓、城东拓展,普陀城区向东港发展,开辟临城(含长峙岛)新城
区。城市组团和发展点的主要职能:定海城区,现代化的海岛港口城市,舟山市近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心区域;临城新区,舟山市远期政治、文化、教育、服务中心,现代化的海岛生态新
城;普陀城区,全国著名渔港,国家重要海洋开发基地。城市总体规划用地188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设用地
49.79平方千米,水域和其他用地138.21平方千米。同时,对交通建设发展、城市公用事业、历史文化名城保
护、环境保护、综合防灾等进行了明确规划。
规划近中期以建设临城、东港新区为主,完善定海、普陀城区;提出城市远景规划构想,舟山远景城市
将成为多组团空间布局结构形态,包含金塘岛、册子岛、老塘山、定海、临城、普陀、朱家尖、马岙、白泉
等组团;远景将开发东岠、盘峙等南部岛屿,并进行连岛工程建设,开发深水港区。
《舟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991年10月,舟山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
5月,市城建委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舟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简称《保护规划》),2001年
8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共8章38条。《保护规划》期限为2000—020年。规划范围主要为定海城区。
2
历史文化总体特点与价值 悠久的文化,古城要塞,反抗侵略的御敌文化,以普陀山为代表的佛教文
化,以世界四大渔场之一著称的渔都文化,海岛特色民俗风情文化,海岛商业文化。
保护重点 名城形象和风貌,历史地段及文物古迹。树立舟山千年古城、海防重镇、东南商埠的形象;
挖掘海岛民俗、弘扬传统文化,突出舟山旅游胜地、千岛之市、海岛名城的特点;突出鸦片战争纪念重点;
弘扬历史名人的“民族气节、忠义精神、爱国主义”和“艰苦创业、实业救国”的形象;突出普陀山海天佛
国的宗教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和祖印寺作为定海佛教中心的地位。
名城保护框架 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弘扬两大历史主题(鸦片战争战场和千年古城要塞,并作为名城
建设重点),构筑3条城市历史轴线(依托沿港西路建设,以路名、滨海绿地及小品连接鸦片战争的历史轴线,
体现鸦片战争主战场的历史文化脉络;依托护城河、古城墙、城门遗址,通过地标等一定形式来展现古城脉
络,表征古城的历史轴线;老街古巷历史轴线,从镇鳌山麓、昌国路北街坊地区以及东、西、中大街周围至
护城河,形成一条反映城市老街古巷风貌的城市文脉线),保护三片城市历史地段(以竹山公园、东岳宫山为
主体的竹山—海滨历史地段,以纪念鸦片战争主战场和抗英烈士为重点;以东、中、西大街为主体的老城历
史地段;以海山公园和烈士陵园为主体的海山历史地段,以烈士、义士纪念为主体)。
历史地段保护 首先是老城历史地段,系重点保护区,以中大街、东大街、东管庙弄、柴水弄、书院
弄和祖印寺为重点,分东、北、中三片,总用地面积12.88公顷;原貌保持东、中、西大街和东管庙弄、柴水
弄,沿街建筑适当整修;传统风貌协调区,西起环城西路、镇鳌山西侧,东至人民北路、环城东路,南至解
放路,北至环城北路、龙峰山南岙,面积69.69公顷;保护、保留董浩云故居、三官堂、朱家住宅、王家住宅、
刘坤记大院、蓝府大院。其次为竹山—海滨历史地段,竹山片重点保护区面积4.21公顷,重点保护竹山公园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