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68 - 《舟山市志(1989—2005)》上卷
P. 668
线和三忠祠、阵亡将士合葬墓等文物保护单位,传统风貌协调区面积48.05万平方米;海滨片重点保护东岳宫
山山体和历史建筑,占地1.82万平方米;传统风貌协调区内,控制东岳宫山山麓周边建筑,改造沿港东路,串
联竹山、海滨历史地段。再次为海山历史地段,保护面积2.85万平方米,保护烈士陵园、姚公殉难处、同归域
整体格局,修复、整理同归域南明抗清遗迹;保护传统风貌协调区内的植被林相,面积24.77万平方米。
文物古迹保护 文物保护单位有三忠祠、同归域、都神殿、祖印寺、舟山烈士陵园、姚公殉难处、瞭
望楼、上荣庙、御书楼、董浩云故居、包祖才墓、四眼井、砚池等14个。文物保护点有干大圣庙等42个。部
分恢复土城、竹山古炮台、震远古炮台、晓峰岭古炮台;修建三总兵阵亡处纪念碑、亭等鸦片战争遗址;恢
复南明遗迹作为历史文化的旅游景点。此外,保护留方井、荷花井等古井17口,古城风貌保护点27处,重点
保护街巷17条(段)。
老城区历史街区整修保护 详见本节末的《专记》。
专 记 : 定 海 老 城 区 历 史 街 区 整 修 保 护
定海建城始于唐,经历代城建,至清末城区面积已有1平方千米,民国34年(1945)增至1.5平方千米。
城内街道以状元桥为中心,向东、西、北辐射;东大街中段向北过东管庙弄接北大街,西大街中段往北为中
大街,形成了定海旧城的主要商业街区,有过清及民国时代“市肆骈列,商贾云集”的繁盛时期。
走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也经过20世纪50年代以来多年的局部小规模旧城改造、城区拓展,到20世纪80年
代,定海城虽城墙已毁,但城内主要街道分布大都如旧,东管庙弄、北大街留有较典型的、建筑精美的晚清
深宅大院,东、西大街和中大街仍保留着5道风火墙。
1984年,浙江省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政策。1986年10月,舟山地区行政公署向省文化厅、省城乡建设
局呈送《关于推荐定海县城关镇为省历史文化名城的报告》。1991年10月,舟山被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历史文
化名城。
1991年起,定海古城开始拆建。1991—992年拆解放东路以北镬厂弄南端两侧民房建定海商城一期;
1
1994—995年北扩,完成商城二期;1992年拓建人民中路,拆横塘弄、龙首桥、县前街、竺家弄等(上述工
1
程皆拆及东大街及中大街老街区一些民居)。1995年起,定海城区分期分批实施旧城改造,开辟总府路、新建
芙蓉洲路、拓建人民北路等。至1996年,共拆除定海城区房屋34.19万平方米,旧城区北大街、前府街、陶家
弄、东管庙弄、芙蓉洲路、东大街、西大街等街道许多连片深宅大院及一些名人故居被拆毁,原先较完整的、
典型的传统民居生活街区和历史建筑群遭到破坏,古城风貌受损。
大量毁建遭到部分人士的抵制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引发了许多媒体的实事报道及对古城毁与保的议
论和评说。如何妥善处理建设与保护,成为政府亟须厘清和解决的问题。
1997年5月,《舟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完成编制,规划范围主要为定海城区,其所涉“名城保护框
架”中明确提出以东、中、西大街为主体的定海老城历史地段被纳入保护的3片历史地段之一,原貌保持东、
中、西大街和东管庙弄、柴水弄并对沿街建筑作适当整修,保护、保持董浩云故居、朱家住宅、王家住宅、
刘坤记大院、蓝府大院等。2001年8月,该规划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正式开启了古城保护之旅。是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