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5 - 开化古籍丛书之四:春秋经传类对赋等
P. 385

· 380  ·  开化古籍丛书                                            《桐山老农集》卷二        · 381  ·






 亦义也。管子从子纠出奔,君臣之分未定也。不死事仇,未害于义也。相桓公  有一人,何其少也。惟其少也,是以难也。规矩周密,体制备具,后有作者如
 匡天下,亦义之可为也。夫以出为当出,不若以义度之而出也;以处为当处,  匠石之能循规矩也。或曰:作者众矣。今曰:止此十许人者。若过矣,然文不
 不若以义度之而处也。出亦义也,处亦义也,君子之出处亦如是而已。浮梁计  足以饰其言,言不能以达其意,上不能以承乎古,下不能以垂于后,非吾之所
 希孟、介宗旸不远百里,访予于梧板之草舍,曰:近年盗起,尝以民兵从元戎  谓文,故不取也。吾之所取,止于此矣。复乎前人之美,则予之所望也。有能
 征讨,军败幸免。今路稍通,将归而读书,故山不复出矣。求夫子一言,归为  由是而求作文之标准,若屈原之《离骚》,别为一集。则程朱之文学,自当读之,
 乡里父兄道也。时天雨雪不止,留于家三日。希孟求不已,宗旸又为请,因为  兹以取文,故不及也。言必饰而后文,不饰不可以为文。欲饰其言,必由于学
 之言。曰:希孟之从军,义。今归故山不复出,可嘉矣。苟有用子者,起而从之。  而文所由以作也。以观于今,世之饰其言者,非不能言,然皆达其意之所欲言
 管仲之所以相桓公也,又何以不出为哉,恐其未达于斯也。故以前贤之出处合  而不能以明理,而四维之文于是乎息矣。

 于义者告之。
             赠方平叔序
 古今文典序
                  方平叔与予居相近,年十一丧母,十二丧父。邻人许妻以女,遂衣服食其家。
 太乙肇判,天地万物之理不能以自明,惟其言能宣之。人惟能言,而不知  年二十四,一旦如有所感,弃家入广,遇师授以雷法。拜萨九阳于罗浮,闻金
 其理,犹不言也。圣人知其理而能言之,而后,天地万物之理昭晰于天下,而  丹之秘。归而道法显,呼召雷雨立至。王公贵人多敬之,赠以物辄不受,人有

 人文之由始也。伏羲画卦而《易》作,二帝授受而《书》兴,太史观风而《诗》集,  急则救援之。或随身带镪,遇贫困者与之无吝色,人皆号之曰方神仙。又今将
 夫子正王道而《春秋》成。言出而理明,不饰而自文,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  游江湖,求九阳未尽之旨,征言于予。予谓人惟有欲也,故不能学道,子女玉
 民立命,为万世立天极也。自是而后,理必学而后明,言必饰而后文。盖有圣  帛人之所欲,而平叔无所欲,可以学道矣。又闻金丹之秘于九阳之徒矣。怪世
 人开之于前也,若曾子、子思、孟子,能饰其言以明其理。亚夫经者也自是而变,  之言金丹者,知药物而不知火候,自复而干,由庚甲历一阳至九阳,进阳火也;
 于是乎有若左氏之雍容,庄生之飘逸,战国之明辨,贾谊之雄伟,太史公之质实,  自姤而坤,自申而已,由一阴至于六阴,退阴符也。所谓年中用月,月中用日,
 皆能饰其言者。言能明其道而古文亡矣,是虽未足以明理而能达其所言之意者  日中用时,时中用刻者也。子行江湖,遇知音者而问之,其言与斯言合者,是
 也,变若东汉,若三国,若六朝,文不能饰其言,言不能明正道,而古文亡矣。  真知金丹者也,子其参焉,师焉。苟有言者不合于斯言也,是人也,亦妄言耳,

 至唐韩愈氏出,文能饰其言,言能明其理,宋欧阳子和之,而后大行复还前人  子遂去之,而勿与之言可也。夫以子之不欲而求之之切也,其必有所遇以终九
 之盛。然恨其明理者少而达意者多也,若柳子厚,若二苏,若曾子固,皆致饰  阳之旨,于是书以为是行之赠。
 其言以为文,而达其意所能言者,明理虽未而文足以继乎前人。予暇日,自五
 经而下取凡作者编为《古今文典》。谓之古文者,非谓上古也,以其奇辞异体,  送程子长北游序
 人所不能道如天球河图而不可数见者也。自慎到止怪石供凡若干篇为古文典。
 谓之今文者,非谓今日也,以其叙事论理人所不能无者也,如盆盂衣服,人资  程君子长,气刚而方,学粹而文。性好游,常逾淮涉江,南至浙之右,近

 以用而不可缺者也。自绝秦王止曾子固凡若干篇为今文典。典,故法也,欲学  处江之左,览江山而得其胜,择人物而交其游,不以为足。复谋于予曰:吾以
 者以为法也。甚矣,文之难也。自孟子以下至于今日二千余年间,号为能者止  为游赵乎,夫赵多感慨悲歌之士,感慨则志不固,悲歌则志不立,吾固不往;
 此十许人耳,是二百余年而得一人也。若唐之韩子,则三百年矣。夫以三百年  吾以为游齐乎,夫齐太公之故国也,尊贤尚功,流而为霸,故其地人多诈,吾
   380   381   382   383   384   385   386   387   388   389   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