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6 - 庆元县志(1991-2010年)
P. 216
庆元县志(1991—2010 年)
第二章 廊桥建筑
外观优美的廊桥,为山区群众的交通提供方便。它集桥、亭、庙等功能于一体,是人们休息、避雨、祭祀、
文化娱乐、物资交流的重要场所。庆元木拱廊桥在营造、修建的过程中,有一系列约定俗成的仪式和习俗,
这些仪式和习俗与廊桥密切相关、相互依存,是廊桥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第一节 廊桥发展
起源于唐宋
随着唐宋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交通的需求与日俱增,北方京杭运河漕渡的船只越来越大,为便于通行,
石拱桥、木拱桥成为最主要的桥式。而浙闽山区溪流落差大,山洪爆发时泥石杂木俱下,一般有桥柱的
木板桥和平梁桥一冲即垮,所以逐渐在八字撑梁桥和伸臂叠梁桥的基础上发展为木拱廊桥。庆元有历史
记载的木拱廊桥见于北宋,堪称“北虹南拱”。据大济村的《吴氏宗谱》记载,早在大济吴氏先祖吴祟煦
迁入之前(吴崇煦于公元 1004 年迁入大济),大济村就有临清、甫田两社,社坛就设在临清桥和甫田桥上,
四时祭祀,香火鼎盛。临清桥和甫田桥的始建年代在 1004 年之前,即使从这年算起,也比北宋青州“虹
桥”出现的时间早 30 多年,比《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早 100 多年,比现在始建最早记录的闽清合龙桥
早 130 多年。临清桥上的中梁书北宋天圣二年(1024 年)修建,始建年代向前推移 50 年就是五代十国时期,
向前推移 100 年就是唐末。代表性廊桥有双门桥、甫田桥,它们最大的特点是,此时的木拱廊桥尚带有
初始时期的痕迹。如双门桥的拱架虽已采用三节苗和五节苗两个系统,但五节苗系统与后来发展的五节
苗系统的做法有较大区别,其平苗特别短。不过其整体结构与明代的如龙桥已极为接近,可以看成是初
期木拱廊桥到成熟期木拱廊桥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双门桥和甫田桥拱架结构是从八字撑梁桥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工匠们在一座桥的拱架上采取两个系统,即用三节苗与五节苗相间交
错排列,形成拱形木梁架。但第二系统的五节苗与后来发展的五节苗有较大区别,平苗(第二节)的苗
木特别短,只有 20 厘米。两支平行的横枋木靠得很近,如不仔细观察,会以为是四节苗组合结构。第二
个特点是,为避免左右侧移,在大牛头和将军柱之间设计“人”字撑加固。第三个特点是,靠岸的竖排
架的“将军柱”直通上部廊屋,使木拱架和廊屋连成一体,整座桥更为稳固。第四个特点是,桥面用横
板铺就,没有坡度,与两岸的道路呈水平状态。
成熟于元代
元代中期,内外战争基本停息,比较重视手工业和建筑业的发展。在木建筑理论上继北宋《营造法
式》《木式》之后,元代著有《经世大典》和《梓人遗制》,南方建筑在细致的基础上引进北方粗犷的风格,
具有去华从简、厚重自然的建筑特色。庆元留存这一时期的木拱廊桥有咏归桥、濛洲桥、半路亭桥。最
主要特点是此时木拱廊桥的主要结构——木拱架上有新的改进。如咏归桥,与双门桥相比,平苗加长,拱
架形成较为匀称的五折边形状,是木拱廊桥建筑臻于成熟的典型桥式。
咏归桥的特点有,从整体上看,具备元代粗犷、高峻、大气的时代特色。它采用重檐双坡顶,高坡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