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7 - 庆元县志(1991-2010年)
P. 217

第七篇 庆元廊桥



            长廊,举架高峻,正脊与翼角起翘显著,具有明显的元代建筑特点。引桥设亭台,颇为壮观。桥面凸出明显,
            改木板桥面为大块河石和不甚规则的条石铺砌。粗看好像杂乱无章,细看有菱形图案,具有元代的装饰
            风格。桥墩加固加厚。元代已经注意到拱型建筑物具有强大的反弹力,桥墩要特别坚固的特点,工匠们
            用大块石砌成又高又厚的桥墩,既壮观又牢固。在木拱架的主要部位上有新的改进,与双门桥相比,平
            苗加长,拱架形成较为匀称的五折边形状。改“人字撑”为两层“剪刀苗”,这样受力更加均匀,能有效
            避免桥体侧移,构造更为稳固。寻找整体和谐美观。在桥的两端引桥部分建方亭,南北向各开圆月型拱
            圈门。明崇祯十五年(1642 年)第五次修建咏归桥时,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取“女娲补天”之意,添
            建重檐歇山顶的补天阁,整座廊桥如蛟龙昂首,气宇不凡,成为一座典型的园林廊桥。


                 鼎盛于明代

                 元朝末年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民居鲜少”。明朝初期,明王朝总
            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竭力主张通过发展生产,“阜民之财,息民之力”给民“实惠”,以求达到
            长治久安的目的。这一时期,官府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解除奴仆关系,建立起雇佣关系,无地农民
            相对自由,手工业得到发展。另外,工匠轮班进京服役,服役期满可以“自由趁作”,交流先进工艺。在
            这种相对宽松的政策之下,“庆元香菇”又受到朱元璋的御封,特许庆元、龙泉、景宁三县农民制菇专利
            权,香菇业空前繁荣,菇民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随着香菇经济的崛起,庆元的道路桥梁建设也开始兴
            盛。据史料记载,当时有位知县叫杨芝瑞,他以“苟利于民,何惜劳瘁”为座右铭,不惜重金召集邻近
            州县的能工巧匠筑路建桥,庆元一时名师云集,各路工匠大显身手,各展才艺,庆元的木拱廊桥建造技
            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全县有明代留存的廊桥十多座,其中木拱廊桥有如龙桥、兰溪桥、袅桥、夹金桥、
            濛淤桥等;石拱廊桥有步蟾桥、富林观音桥、殿桥等;木平梁廊桥有官局桥、蛟龙桥、外村桥、阜梁桥等。
                 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有:
                 木拱廊桥从小跨径向大跨径发展。现有的宋、元时期的廊桥遗存都建在流量较小的溪流上,跨径不大。
            明代,随着廊桥营造技艺特别是木拱廊桥建造技艺中的拱架结构技术日趋成熟,在大流量、大河面上建

            造大跨度的木拱廊桥成为可能,达到木拱桥单孔拱跨长度之极限,兰溪桥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兰溪
            桥建造于明万历二年(1574 年),全长 48.12 米,面阔 5 米,桥拱净跨 36.8 米,拱高 9.8 米,有廊屋 19 间。
            至 2010 年,兰溪桥依然是全国单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桥。
                 拱架结构技术更加科学合理。这一时期的木拱廊桥解决承接关键部位的横枋木(俗称牛头)的技术
            难题。木拱架的三节苗与五节苗之间的“牛头”用抗腐防裂的杂木树种如苦楮木等为原料。三节苗的大
            牛头要连接平苗、斜苗、剪刀苗榫卯的 4 个不同方向、不同方位的 20 个木拱件,而且要根据苗木大小、
            弯直和不同斜度划墨,榫接不差毫厘。五节苗的上牛头要开凿 3 个不同方向、不同形制桥苗的卯眼,其
            中五节苗斜撑木卯眼 8 个、平梁燕尾榫卯眼 9 个、纵梁(桥板苗)的燕尾榫卯眼 9 个,共 26 个卯眼。诸
            多部件穿插别压采用牛头榫卯连接,使整个拱架紧密无间,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大大增强木拱架
            的支承荷载力,同时有效减少纵向推力和反推力,达到抗弯、抗压、抗拉、抗侧移的奇妙效果。这一时
            期的木拱廊桥还在桥苗之间增加一个小排架(俗称蚱蜢腿),桥面立柱与枋木之间设一个方形框架,起到
            稳定重心、均衡受力的作用。

                 形成独特的桥面建造技艺。随着拱架结构技术的成熟完善,木拱架支承荷载力大大增强。这一时期,
            形成更加科学、庆元独有的桥面建造技艺。其建造流程是:先在桥面上铺一层木板,再依次铺上箬叶、木
            炭、砂石,最后墁砌溪石。这一建造工艺有效科学地解决桥面防潮、防腐、耐磨、防火、透气等诸多问题,
            加大桥面重量后使桥身更加稳固。更加注重整体造型,外观优美。由于当时有文化名人的参与和工匠轮
            班服役的熏陶,吸收廊桥建筑宫殿建筑和宋代遗风,更加注重造型,外观优美。如龙桥,于明天启五年
           (1625 年)修造,廊屋设计特别精致。它北端建三重檐歇山顶钟楼,与旁边的马仙宫殿相互映衬,中厅造


                                                                                                          16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